首页>>文教视点>> 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 正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

2016-02-26 09:49 王晓红 2016年2月26日今日文教周刊3版
                                                                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教师进修学校   王晓红
       美育,美育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是培养人们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的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能力。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它包含着大量的美育因素。美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语文教学的美育过程是让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理解、领悟、品味,从中得到情感陶冶、审美享受和认识提高的过程。语文教师可借助抑扬顿挫的课堂语言、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等多种途径来体现语文教学的美。语文教师应潜心研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努力创设审美环境,多方面、多渠道地把美育渗透到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之中。
       一、精心设计导语,营造美的氛围
笔者对每一篇艺术性强、审美价值高的作品,首先自己要认真揣摩、细细品味,读懂、读通有关作品,在理解作品内容基础上勤于思考,精心设计一两句别具匠心的导语,以新颖独特的方式,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追求美好情感的欲望。
       笔者准备讲授曹操的《观沧海》前,考虑到我们所处内陆,很多学生没有见过大海,自然感受不到诗歌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壮丽景象,更不能体会到诗人由观沧海引发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感受,没有这些感性认识,怎能升华到理性的理解、品味,更不用说有“美”可“感”了。在开讲《观沧海》时,笔者采用多媒体形式做导语引导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到水天相连、浩荡无边的大自然宏伟境界,通过听觉感受到大海波涛撞击时发出的“哗——啪——”的震撼声。激起他们对波澜壮阔大海的热爱情感和美感,然后水到渠成地学习《观沧海》,学生学得很快,对于诗中的内容都能很好地领悟。
       二、重视美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美
语文教学过程离不开“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不仅要教学生能“读”,还要培养学生会“读”,甚至升华到“美读”。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语文课本所选的诗词、散文可以通过“美读”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从中受到美育的熏陶。
       语文教师把美读带进课堂,首先要求自己要有比较扎实的朗读功底,平时要多听新闻广播、美文诵读的专题和课文录音磁带等,学习他们的“美读”长处,再模仿借鉴,运用到自己的美读教学中。其次是平时要多朗诵诗歌、散文,提高自己的基本功。第三是范读时,要进入范读课文的情景氛围中,让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并产生共鸣。
如朱自清的《春》,笔者以舒缓、欣喜的语调,明快的节奏,读出人们对春天的渴望,再现生机勃勃的春草、绵绵不断的春雨、璀璨艳丽的春花等景色,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生机盎然的美景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美。
在美读教学上,笔者身体力行,激发学生的美感,唤起他们的内心视像来感受作品意境,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在朗读教学方面,不仅仅是老师诵读,还要让学生诵读,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三、剖析文学形象,培养学生鉴赏美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篇目大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如教材中散文、小说的生活美、语言美、人物形象美、诗歌中的模糊美等,这些审美内容都需要教师广泛深入地研究,才能挖掘出来,并把它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象、场面、形态、环境等。就人物形象来说,语文课本给我们展开一幅幅个性鲜明的画廊:嫉恶如仇的鲁提辖、迂腐善良的孔乙己、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就场景、画面来说,从语文课中获得美的感染、美的熏陶、美的净化、美的教育,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从而达到提高审美素质的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叩响学生心中美的音符,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才能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