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 正文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

2017-11-06 16:51 郭同峰 今日文教

                                山西省翼城四中  郭同峰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通过比较学生能比较理智的学习历史,对待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中华民族,更加热爱祖国,对祖国的发展充满信心。因此,本节教材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知识与能力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和课文所提供的图片培养学生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3.通过讲述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和戚继光抗倭的故事,培养学生概述历史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识读图片地图和学生的演示,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2.讨论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影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综合分析能力。
     3.讲述戚继光的抗倭故事,感受戚继光的爱国主义,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郑和下西洋。“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简图,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不仅要了解史实,还要理解这一航海壮举的意义。因此,关于郑和下西洋这一目设计放在目的以及意义上面。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学生从选取的资料可能会理解部分原因,对于“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目的,学生需要仔细阅读教材,从国家整体发展高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对于初一学生可能难度稍大了一些。对于郑和下西洋意义的理解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主要采取论从史出通过分析材料来加以阐述,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材料的理解整体而言还是比较透彻,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当然,历史课堂所传授的不仅是历史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为精神的培植与做人道理的启蒙比知识的传承更为重要。本节课通过讲述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等方面的历史,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通过引导、设问、识图、讨论、主题探究、分析等方式,突出了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了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的分析问题。
     总体而言,这一节课的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性、有效性原则,学生对我国古代海洋发展有一个了解,明确了明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的概况,也对当时世界海洋的发展也有一点的了解。总体欠缺就是本课设计时采用的史料比较多,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的精炼史料,让材料更好地的体现自己所要体现的观点,这样学生也就更好地的理解本课的知识点,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历史观念。

相关新闻

郭同峰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