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关注新课标,还原数学本质 正文

关注新课标,还原数学本质

2014-02-18 15:16 文/程停育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2014年2月10日B7版
       《新课标(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是现代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要求,更是数学教育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引领学生将生活实践与数学学习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亲近现实的生活化数学,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现实作用与生活意义,更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增强利用数学意识,这才是数学教学的本质。下面就本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浅谈如何立足新课标,还原数学本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情景,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和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使他们感悟到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乐趣。
       现在的学生接触面广阔,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储备了自己独有的个性的认知基础和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合适的契机,结合所教学的内容,捕捉生活现象,有针对性的采集生活教学实例,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1亿究竟有多大”,我引导看看100张纸的厚度,想像1亿张纸有多厚;观察同学跳绳1分钟跳多少个,算算这样跳1亿个要多少分钟;写100个字要多长时间,算算写1亿个字要多长时间;估计1页书有多少个字,算算1亿个字的书有多少页等等,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对1亿究竟有多大有了深刻的了解。
       有些数学概念的教学比较抽象而枯燥,教师就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缩短抽象的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到数学并不枯燥、神秘,数学就是在生活中发生、发现,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如: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和探索图形的形状,当学生学习了“角的认识”,教师可让学生口述生活中见到的“角”,并告诉学生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角”,此时学生会聚精会神地听,并在周围寻找。然后就能找出:佩戴的红领巾,双手伸直向上后形成的角,展开手指后形成的角等等;当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为什么有的地方是三角形,有的却是平行四边形、圆形,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点有何不同……有什么实用价值?简单的点拨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探究空间。通过这些引导使学生发现原来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生活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自主学习的程度就越高。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得具体,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学生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理解和运用数学。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时,出示一副色彩鲜艳的正方形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辆自行车漂亮吗?你喜欢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不喜欢,踩不动。”老师又把正方形换成椭圆形,你喜欢吗?学生答,不喜欢,因为骑上它在路上会很颠。老师再把椭圆形换成圆形,学生这时才满意。另外,在教学中老师要尽量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我让学生做几个三角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等方法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观察概括总结,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利用生活素材学习数学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小文一家4口人在赏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分的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实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盎然。又如学生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说说一个文具盒多少钱,一支圆珠笔多少钱,一块橡皮多少钱……然后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只有“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生才能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三、探究生活问题,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写“数学日记”
       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如让学生写在家里,爸爸妈妈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上商店买东西,又用了哪些数学知识……通过记“数学日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也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较强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调查“学生一周用几枝铅笔,一共需多少钱”;“家里每星期买菜要付出多少钱”;“对最近数学测验同学的得分情况进行调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它综合素养。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作为教育者“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和学习理解数学。我们教师任重而道远。
                                                   (作者: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蔡村小学)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