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如何做好思想品德学科中考专题复习 正文

如何做好思想品德学科中考专题复习

2013-12-03 17:21 文/赵秀娥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2013年12月2日A6版
       专题复习是中考备考过程中老师们普遍采用的复习手段,也是中考复习备考的重要环节。如何把握好这个关键,提高专题复习的效率,现与各位交流一下。
       一、明确专题复习的实质
       从专题形成的途径来看,有两种,一种是以中考考查内容与要求为依据,提炼概括而成。一种是由国家、社会生活中的时政热点归类聚焦而成。
       无论专题形成的途径如何,专题复习的实质是重点复习。这里的重点既包括对所学的重点知识的巩固,也包括对时政热点的把握,更体现对能力培养侧重点的强化。专题复习就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专题复习时,一定要杜绝走入两个误区,一是只认识时政等背景材料本身,不对其反映的学科理论知识加以分析;二是侧重于对背景材料所反映的学科理论知识的认识,忽略或淡化对背景材料的解读。这两种现象是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的典型表现。
       二、把握专题复习的侧重点
       专题由热点材料、理论观点两个基本要素构成。那么,专题复习就必须体现出对其基本要素的科学合理组合与落实。专题复习是在中考复习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复习基础之上的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巩固强化,是对国家、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的再认识。因此,对专题复习,务必重视。第一,要重视以专题为核心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网络体系的形成与把握;第二,要重视以时政热点等为载体,强化运用与该专题相关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第三,要重视运用与该专题相关的知识,解读分析时政热点等国家、社会生活实际。
       三、做实专题复习练习
  专题复习是中考总复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有其不同于其他复习环节的特殊性,也有复习教学的共性,即以练习检测为手段,验证复习效果。为此,专题复习练习题的编选、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的开启与训练是专题复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练习题的编选要体现如下原则:
  第一,相适性。练习题的选编必须与所复习的专题相关联,与中考对该专题的具体考查要求(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范围、程度要求等)、学生的实际相适应。通过练习巩固与该专题相关联的知识;强化对该专题考查的各项能力(解读、筛选、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分析、理解、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的培养与训练;通过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第二,典型性。典型性主要体现在选材与设问的典型性上。练习题的选编必须落实该专题各项目标要求的代表性,选择能够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例多用等作用的试题。这类题目个性突出,同时又能够体现出一定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具体体现在:1、情境材料与理论观点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知识隐含在情境材料之中,情境材料的表象与实质相辅相成;2、题目能够引发联想,拓展思维并使思维在同类问题中产生链接与跳转,并趋向明确的考查方向;3、材料的编选必须符合社会生活实际,不能与生活实际相悖或牵强附会,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规律和水平;4、情境材料呈现的漫画语言、图表语言、文字语言等均应精当,没有无效信息;5、设问与情境材料要有相关性,体现运用知识分析、判断、解决情境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的要求,表述准确、简明;6、题目考查意图要明确,不能似是而非,要有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的侧重点。设问、答案要点及评分意见要与命题意图相符合。
       练习要突出如下要点:
  第一,引导学生明确命题思路及意图,把握答题方向和要求。
  第二,指导学生在作答中探究总结答题规律与解题方法、技巧。变给答案为给思路、给方法。
  第三,打破思维定势,对原题进行变式训练,开拓思维领域,强化能力训练。
  第四,注重由点及面,由一题到一类题目的拓展延伸,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五,注意对优秀作答的分析与评分标准的解读,使学生学有目标,对问题的解答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四、处理好专题复习“点”与“面”的关系
       专题复习的最大特点在于“专”,即话题集中、理论鲜明、材料典型,但其“专”并不排斥它与其他思品学科知识的联系。在复习时,我们既要做好“专”的文章,又要在“专”的基础上,以“专”为核心向其他思品学科知识的拓展,用“专”引发对其他相关时政热点的了解认识。把握好“点”与“面”的关系,开阔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总之,走好专题复习的关键一步,既是对前段复习的深化,更是对后续模考的重要铺垫。相信老师们会用自己的智慧走实这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作者单位:山东省诸城市繁华初级中学)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