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教视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正文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2011-05-16 11:27 黄 蓉 2011年5月16日今日文教A17版
分享到: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贵州省纳雍县寨乐乡中心完小   黄 蓉

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我们知道,小学生还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小学数学教师头等重要的任务。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严格要求、决不迁就。要严格要求学生克服不动脑筋的懒汉思想和抄袭别人作业的恶习。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集所有亲人的关爱于一身,在这些关爱中,往往就夹杂了溺爱的成分,迁移到学习上,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不动脑筋的懒汉思想。如做作业时,就会出现抄袭他人作业,或说不会做就由家长代做等情况。针对学生的懒汉思想,教者要做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明白头脑只有越用才能越灵活,而智慧是自己最值得自豪的财富。针对学生错误的行为,教者要注意早发现、早制止,决不能姑息迁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二、增强自信、鼓励成功。增强小学生自信心的最直接方法,就是教者亲切的鼓励和成功的强化。小学生具有向师性,他们信赖甚至崇拜自己的老师,如果老师夸他聪明,他往往信以为真,从而会以一种愉快的心态进行思维活动,这会使思维的活力大大增强。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教者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思维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要特别关照思维水平较低的学生,除用“低要求,多成功”的原则进行教学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予以等同的参与成功的机会。

三、设难置疑、创设思维。良好的思维习惯必须在实际的思维活动中才能养成,所以教者要为学生创设思维活动的机会。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此教者要在教学各个环节上主动设疑。在教学中,我们要积累学生易错的问题,把它作为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如讲“三角形内角和”知识时提问学生:“大三角形比小三角形内角和大,对吗”?讲应用题时问学生:“一根木头,锯断它需4分钟,把它锯成5断需4×5=20(分钟),对吗?”“有2个人在50米的大路一边栽树,间隔10米栽1棵,栽1棵数需30分钟,把树栽好共需时间30×(50÷10)=150(分钟)对吗?”“一个人唱《中国少先队队歌》需3分钟,4个人一起唱需3×4=12(分钟)对吗?为什么?”……这些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非常有利于思维习惯的培养。

四、传授方法、发展思维。针对小学生抽象水平不高的特点,第一,必须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帮助其思维。例如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线段图,就是帮助思维的好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逐步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引导学生练习看图、讲图,训练学生看图后准确说明图上怎么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明白已知条件和问题间的关系,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调动学生多种器官,不仅用眼看、用口说,还要用脑想、用手做。这既能提高学习效果,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第二,还要注意教给学生逻辑推理的方法,使学生不再乱猜硬套。在小学阶段,数学中常用的推理有类比推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如由“被除数和除数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商不变”的判断,推出“比的前项和后项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比值不变”。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如:3+4=7,4+3=7,3+4=4+3等等,由此,得出加法交换律的普遍规律。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如教学比例“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因为3:20与9:60比例,所以20×9=3×60。 

第三,培养学生逆向思维也是必要的。教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主要习惯于顺向思维。他们对于单纯的加法计算或减法计算不会感到困难,而对加减混合运算就易出错,在解应用题时,往往见“多”就加,见“少”就减。因此在教学中,在顺向思维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培养逆向思维,这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我们成年人在解决比较复杂的小学应用题时,往往采用解方程的方法。实际上运用方程,这就是逆向思维。可以这样说,运用方程解小学应用题,没有解不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方程有难度,但学会逆向思维的方法,对解应用题是大有帮助的。如“一百馒头一百僧,老僧一人分三个,小僧三人分一个,问老僧小僧各几人?”这道题用顺向思维很难解决,而采用逆向思维,运用假设就会迎刃而解:

(1)假设老僧、小僧每人分三个馒头,则需:

3×100=300(个)

(2)这样比实际馒头数多了多少?

300-100=200(个)

(3)为什么会多出200个馒头呢?因为假设小僧每人都分三个馒头,这样每个小僧多分多少呢?

3-1/3=8/3

(4)那么应该有多少小僧呢?

200÷8/3=75(人)

(5)有多少老僧?

100-75=25(人)

总之,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只能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培养这个习惯,不仅要靠老师,还要靠学生自己。针对小学生天真幼稚的发问,教师要耐心予以解释,不可挫伤他们的好奇心。一时说不清的,也要鼓励他们继续探索研究,即使是明显错误的问答,也不能嘲笑,这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RSS订阅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