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任务 正文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任务

2014-03-28 09:45 文/刘子梅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
       人类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支持政治多极化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的背景下,如何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要点,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成为今天历史教学不可避免的历史教学任务,这也对初中历史教学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验。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如何才能出色地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呢?
  首先,基础知识要点的掌握和学习技能的培养。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涉及的内容都是中国和世界人类过去发生的重大事件,它对人类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借鉴指导作用。因此,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和学习历史知识的技能极为重要。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激情教学,营造氛围。教师要想在课堂上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必须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深受感染,进人角色,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二,创新教学理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角色。历史这门学科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比较多,再加上学习的是人类过去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教师稍不注意就会给学生带来空洞、烦闷的课堂,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理念、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变被动为主动。第三,历史知识的串联。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础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要素构成,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基本要素讲清楚,并把这些基本要素串联起来,最终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
  其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继承、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广大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工作。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教育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教科书上的历史信息的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掘历史信息背后的丰富情感,加深对祖国和世界的了解,养成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必须注意一点,爱国不是“唯我独尊、盲目自大”的意识,“唯我独尊,盲目自大”的意识只会延缓社会进步,落后于其他国家,“盲目自大,天朝上国”的大清王朝就是如此。另外,广大的青少年既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凝聚全民族意志和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是青少年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在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力军作用,对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主义新型人伦关系有着重要作用。如此可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最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俗话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国家的未来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初中历史教师责无旁贷。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作出正确的引导和培育呢?第一,教学生学会客观地看问题。就是要实事求是,这一点看似容易,其实很难。第二,教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第三,教学生学会正直、善良、真诚、勤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不以强凌弱、不好吃懒做。第四,要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对还未走人社会的学生来说,只要做到以上几点,就会成为一个兼有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
  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面对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教师一定要做到课前充分准备,明确教学任务和目标,课堂上精心组织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后做好反思和作业设计,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任务,让学生不仅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要点,提高自己的学习技能,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还要使学生从学习历史到会学历史的转变,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
                                                                   (作者单位: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中学)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