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题研究>> 愤怒情绪与社会关注对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正文

愤怒情绪与社会关注对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2023-02-24 15:00 中华文教网 今日文教周刊
——来自行为和ERPs的证据
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20级 刁子桐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在人类社会当中存在亲社会行为,即使他人或社会受益的行为,如捐赠、奉献、帮助等。愤怒的个体常易伴有攻击的冲动或行为,这是一种可能对他人或社会造成损失的行为或冲动。那么,当带有愤怒情绪的个体面对与攻击行为截然相反的亲社会行为时,其又会作何决策,值得探讨。
       消极状态释放模型认为,帮助别人,往往可以减轻自身的不良情绪。Mauss 等人发现,相比于有意识的情绪调节,自动情绪调节会自动追求情绪调节的目标,进而改变的情绪体验。
        本研究认为,出于愤怒情绪下的个体,会有自动情绪调节的动机。因此提出假设1:在匿名情境中,与中性情绪的被试相比,愤怒情绪  的被试更乐意做出亲社会行为,诱发较小的负性情绪,消耗更短的决策时间,获得更多积极情绪,体现情绪调节的动机。
此外,在公开场景下,个体的行为往往是良好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其会倾向做出符合道德规范或社会赞许的决策。因此提出假设          与匿名情境相比,有社会关注的公开情境下,相关行为和ERPs指标的差异显著减弱,即个体均会因考虑声誉关注,而较果断地做出亲社会行为。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1 、刺激及操作性检验
本实验所要操纵的自变量包括情绪和社会关注。
     (1)情绪变量的刺激材料
本研究拟采用视频材料刺激诱发被试情绪。借鉴 David 等人的评定方法,筛选5个能有效诱发愤怒情绪,且诱发的愤怒情绪显著高于其他情绪(如悲伤、厌恶、恐惧、惊讶等)的视频片段(p<0.05)。
      (2) 社会关注变量的刺激材料
自变量采用指导语的方式进行操控。
     (3) 反馈刺激
被试完成任务后,接受到受助者的反馈信息。
       2. 研究设计
      (1 )实验设计
实验为2(情绪:中性 vs. 愤怒)×2(社会关注:公开 vs. 匿名)的混合设计。其中被试间因素为情绪,被试内因素为社会关注,因变量包括行为指标(反应时)和ERPs指标(包括α波、β波、θ波、P2、N2)。
      (2) 实验流程
材料及任务通过E-prime2.0制作程序呈现。
愤怒情绪与社会关注对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图1 block情境启动材料及每个试次中的界面(部分示例)
愤怒情绪与社会关注对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图2 实验总流程图
       (3)随机化
实验设置先进行匿名情境的block,防止被试提前考虑到社会关注的问题,减小干扰。
       3、被试招募
为了使愤怒情绪更有效地被启动,本研究将从初中生群体中选取被试,与班级老师沟通,选取曾因为吵架、打架而被批评或处分过的学生作为被试。参与的被试必须有自主判断能力,阅读、沟通无障碍。参与者将获得10元被试费。
       4、变量
    (1)操纵变量
被试间变量:情绪变量,分为两个水平,愤怒情绪组和中性情绪组。
被试内变量:社会关注变量,分为两个水平,公开情境组和匿名情境组。
     (2)测量变量
行为结果的测量反应时。
ERP数据共采用α波、β波、θ波、N2、P3这5个ERP成分。运用脑电设备记录。
       三、研究设备
       1、EEG硬件和采集设置
在一个安静、温度且亮度适宜的房间内为受试者佩戴脑电信号采集设备。本研究计划采用德国Brain Product公司的64导连接记录和分析系统,电极位置采用国际10-20系统。
       2、其他设备
       实验过程中主要设备为实验室配置的 Lenovo 台式电脑,软件 E-Prime(版本 2.0)、MATLAB、Excel 2019、SPSS.18。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
       首先,本研究从自动情绪调节角度观察愤怒个体如何对待亲社会行为,研究结果对于教育中学生如何合理调整自身情绪,以及如何从个人获益的角度鼓励其进行亲社会行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第二,本研究将愤怒情绪与社会关注两个因素相结合进行研究,这启示我们应给予亲社会行为怎样的关注,以及如何使助人者更愿意助人。第三,本研究结合了ERP技术,探讨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内在认知神经机制。最后,本研究在捐赠任务结束后增加受助者反馈环节,进一步发现个体接受到受助者明确的感谢后,情绪会如何变动,对于受助者如何做有所启示。
 
附参考文献
1、刘宇平, 周冰涛, 杨波. (2022). 情绪如何引发暴力犯的攻击 基于情绪调节理论的解释. 心理学报, 54(3), 270-280.
2、李锦瑶,杜肖兵,朱志亮,邓小明,马翠霞 & 王宏安.(2022).脑电情绪识别的深度学习研究综述. 软件学报.
3、杨娃,邢禹,关梅林 & 李永娟.(2017).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心理资源对中职生亲社会和攻击行为的影响——情绪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05),30-35.
4、李兆辉.(2021).自动情绪调节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 
5、罗俊.(2015).亲社会行为情境依赖性的检验(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