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题研究>> 提升教师素养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实验研究 正文

提升教师素养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实验研究

2017-04-25 15:14 冯利明 今日文教周刊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冯利明

关键词: 教师素养、中国传统文化、方法


     目前,学校的各种教师培训非常多,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苦不堪言,却收效甚微。教师队伍建设如何开展?必须从我们精神生活的根基土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来寻找灵感与方法,突破教师队伍素养提高缓慢的困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血脉般流淌在每个人的身体中。对人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传统文化儒家教育思想部分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我认为,利用传统文化中精华来影响现代教师素质,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一名综合素质过硬的现代教师。
     教师素质主要包括业务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业务素质的提高应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如,传统文化中儒家教育思想所蕴涵的那些卓越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息相辅、及时施教、循序渐进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启发性教学原则等。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运用这些原则和方法的时候就显得很灵活,这些良好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培养出很多当时对社会做出非常大的贡献的人才。所以我们应正确对教师进行传统教育思想的教育,使他们成为业务素质过硬的现代新型教师。
     思想品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中核心部分。其核心成分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现实和未来对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具备较系统和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和高明的教学艺术,而且应同时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水平。古人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具体措施如下:
     一、用传统文化思想对教师进行修身教育
     成做人处世的传统标准与规范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思想,重视人的自身修养,提倡个人道德发展和人格的完善。这种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做人、处世的优良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提高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具有很大的益处。
     从儒家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来看,中国传统道德非常注重个人自身的修养。“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善天下”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或是何种情况下均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这些对于教师来说更是不可缺少的。在这种自身修养中就涉及到一个“浩然正气”的养成问题。孟子认为,要想养成浩然正气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减少种种欲望。节欲对于一个人的修养是大有裨益的。儒家还认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一点对我们现代教师有很大借鉴意义,作为教师真正地了解了这一点就能避免学校内很多不良现象发生。儒家主张君子“不贰过”,即是说,不重犯以前犯过的错误,改过迁善。这种注重个人修养的思想,对于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确实能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使他们真正领悟到做人以及提高自身的修养的必要性。另外,在个人修养方面,还应提倡“慎独”的修养方法。所谓“慎独”,是指独自一人,在任何条件下,无人监视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做任何违背道德的事。道德修养不仅要做到有人在场或无人在场一个样,而且要做到从小处入手,防微杜渐,古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作为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要做到“温、良、恭、俭、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能构成了中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我们现代部分教师缺失的就是这些,不能从正常的角度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组织各种有益于培养良好道德的活动来熏陶每一位教师。同时,教师要真正地理解和领悟其内涵,从而达到人有我有,人无我还有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作为学生的榜样,去教育自己的学生,去熏陶自己的学生,使自己的学生走上健康之路。
     二、利用传统文化中“义重于利”来剔除部分教师头脑中的“利重于义”的现代义利观
     提高教师的人生价值观正确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伦理道德的基本问题,它是人们从实践活动中概括和反映出来的。所以正确认识义和利的关系问题,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培养祖国未来栋梁之才的人民教师更是如此。
     儒家思想统治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长达两千多年,其中有些思想规范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因素,儒家的义利观也同样长期地影响着中华民族义利观的形成和发展,对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潜在的影响。有道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个人要想成为君子则必须立志乐道,主张眼前利益必须服从远大理想,鼓励人们要勇于牺牲眼前利益,也就是“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要善于区分合乎义之利和不合乎义之利,合则取之,不合则舍之。这种思想可使我们免于陷入为利而斗争的泥潭之中,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对现代教师那种“利重于义”的义利观的改造更有其积极的意义。
    三、大力提倡传统文化道德中“正人必先正己”思想
    使教师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要在言行上做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教师应当首先做到,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绝对不要去做,身教重于言教,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传统文化中儒家“正人必先正已”的思想要求人们应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人们共同认可的规则,自觉修养自身,以达到行为完善,即要求于别人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里同样是说榜样作用的重要性。当然这种思想在古代是作为一种加强个人修养来处理人们之间关系的,孔子就认为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就要对道德修养有正确的认识,确立道德修养的方向,使求仁不再是一种手段而是最终的目的。在修养的工夫上,要重视自我省察,做好“正己”。当然,孔子所提倡的修身主要是为了如何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我们主要借鉴其中的如何能使教师发挥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的精华部分。
(本文作者系《中华国学融入学科创新教学的实验研究》课题研究员,编号:DCF13011-0054A)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