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之我见 正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之我见

2014-09-25 10:39 文/王江花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2014年9月19日B6版
        对学生加强语感的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语感呢?我通过对“语感”的课题研究,并结合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做法跟老师们交流一下。我从两个方面,第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第二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 
        一、加强阅读训练
     (一)加强朗读,读中有悟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在阅读教学中,要学生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读,读出气势、韵味和技巧,直到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理解的思想内容。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的同时,反复朗读全文,正确处理课文中重点,速度、停顿和语调的变化,突出几个“真”字,深情的朗读几个语气词,从而使学生切实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漓江水的“静、清、绿”。
     (二)用老师的激情带动学生,激活学生。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是一篇情感真挚, 表达了人们缅怀总理的抒情文章,同时又离学生们的生活很远。如何把同学们的感情激发起来,如何让他们深刻体会作者对总理、人民对总理无限敬仰与怀念之情,把同学们带到20多年前的这一天的氛围中,这是学好这篇课文关键性的前奏。我采用激情导入,我说:“同学们,1976年1月8日9时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北京医院逝世了,噩耗传来,举国上下,悲痛不已。人们佩戴黑纱,在11日清晨,自发的云集在长安街两侧等待总理的灵车,和周总理做最后的告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记下当时难忘场面的一篇课文。”老师低调而沉重的语言,一下子就把同学们带入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为理解课文创造了良好气氛。  
     (三)老师范读,影响学生。 
        范读是老师的一门基本功,也是培养引导孩子语感的一种基本方法,有些课文老师必须范读。 
        如在教学《趵突泉》一课,在教学大泉一部分时。这段是这样写的:“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柔,在深绿的,长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不由你不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我运用删去三个“永远那么”的 句式与课文比较。通过朗读,学生明确排比手法描写大泉的景色特点,又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为什么用三个“冒”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采用范读的方式,读第一次时,忽略了三个“冒”之间的停顿,读得快而平;读第二次时,既有停顿又有声音力度,声调也又逐渐上升的变化,学生从前后比较中,体会到三个“冒”更能表现作者对永不停息的生命力的赞美。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描述冬天神秘的境界,并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假设,假设你就站在趵突泉旁边,深深感受到云中飘、雾中荡的神秘,怎能不多停留一会呢?所以要读得慢一点轻一点。这样有了老师的范读,又有了老师的指导,自然学生读起来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思维 
        课下我与老师经常交流,学生怎么不张嘴说话呢?怎么鼓励都没有用,比如老师说:你们只要回答问题,说错了也没关系,可是学生还是不说。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是我们的学生天生就笨吗?我认为不是。我们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孩子们主动参与,主动思维,而不是被动的回答问题。比如《五彩池》一课,这是四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我借鉴别人的教学方法这样设计了教学过程:一上课,我端着一个大塑料袋,里面有很多小塑料袋,装上各色彩水,告诉同学们:同学们,你们看,我放暑假的时候,去了四川的五彩池,采回来了各色的水,给你们带回来。我边说边举起塑料袋,你们看颜色多好看呀!我话音未落,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大声喊,老师不对,你骗人。我说:没有啊,我怎么骗你们了?同学们说,书中说水舀出来是无色的,在水里才有色。我说是吗?谁来把书中说的读给我听听。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要告诉我,课堂气氛好极了。看,同学们的积极性多高啊!课文学的非常顺利。学到结尾时,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老师刚才的水是假的,被你们给发现了,但是我真的去了五彩池,可惜我真的没看到五彩水,为什么呢?我话音未落,同学们纷纷叫道,你去那天准是阴天?阴天时没有太阳,所以才看不到。我说,奇怪你怎么知道的?他说书上说的,那你们给我讲讲。同学们争先恐后要告诉我。课文学到这儿,我从没逼问过同学们一次,全是自己根据书中的内容驳斥了我的观点,孩子们学得多好啊!最后我对同学们说:我一个游客去了看不到不要紧,要是很多游客去了都看不到多遗憾呀!我们来写个启示吧,告诉他们。这时,同学们把课文里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认识,一节课下来,生动、活泼、有趣,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做到了语言的积累。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我还觉得应该抓住每篇课文的争点 、评点、疑点等几个要素,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争论中升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如:《赤壁之战》一课,可以让学生跳出来评价人物、语言、观点。周瑜三万人马大败曹操八十万大军,周瑜胜利说明了什么,这个同学们都会说。最后我又对同学们说:“从你的观点,你希望谁胜?”这个问题一经抛出,看得出来同学们的眼睛都放亮,思维立刻活跃起来。结果意想不到的有三种答案。有的同学说,我希望周瑜赢,因为曹操无辜侵犯别人,我站在正义这边。这个观点跟书上一样。这个同学刚说完,另一个同学站起来就说,我希望曹操赢。这个观点一出来,同学们一片哗然。这个同学不慌不忙的接着说,谁告诉你是侵犯,都是中国的地盘,曹操是在统一中国。我看过许多书,说曹操是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可棒了!同学们听了鸦雀无声。他继续说,香港、澳门都回归了,能说我们侵略他们吗?我们是祖国统一。这个同学刚坐下,第三个同学发言了,他说,曹操与周瑜最好别打,你也别打我也别打,和平解决更好。看一个小小的问题得出这么许多的观点,能说孩子们笨吗? 
        总之,语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这是由于语文内部的规定和教学活动的内部规律所决定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真正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并采取切实的步骤和方法,使之落实到实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单位:河南滑县瓦岗寨乡伦庄学校 )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