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教视点>> 古诗文阅读应具备三种必备能力 正文

古诗文阅读应具备三种必备能力

2017-10-30 09:56 李荣 今日文教

                                      山西省翼城县第六中学  李荣

      根据多年来的教育教学经验,本人认为:文言文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容易得分的,但平时测试中学生的文言文没有百分之五十得分率,就是在考前适应性考试此题的得分率也是极低的。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想古诗文阅读应具备三种必备能力。
      一、断句能力
      断句是考察文言文的基本功,断句能力的高低也是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所以结合教材中的文言文,具体教给学生一些断句的方法和规律,如主谓分开;“今齐地方千里”“地方”中间必须断开等等,讲理论,扣教材,辅之以练习,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断句能力。
      二、准确把握常见实词词义的能力
     文言实词占文言词汇的绝大多数,是中考必考内容。由于其词义繁复,所以是掌握的难点。要想准确把握实词词义,需明确中考常见的考查类型。
      如:古文中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的关系。单音节词是古代汉语语汇的主体,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常常就是一个词。尤其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节词连用,恰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就易形成错觉,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如《桃化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是单音节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子”,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妻子”,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
      再如,古今异义。文言文中相当一部分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发生了不少变化,变化的规律大体如下:词义扩大:即由狭小的词义转化为扩大的词义。如“江”“河”两个词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道。词义缩小:同一个词,由范围很广的词义变为狭小的词义,或由范围很广的名称变为范围含有局限性的名称。如“国”一词,在古代可指“国家、国都、地方”,今义仅指“国家”。词义的转移:即从某一词语本来的意义向其他词义的转化。如“几欲先走”的“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出师表》中“卑鄙”一词,“卑”是指“出身低微”,“鄙”是指“见识短浅”,与今义的感情色彩迥然不同。
      三、准确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常采用的六种方法是:对:就是一对一的把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如“十年春,齐师伐我”译成“(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换:就是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如“民弗从也”把“弗”换成“不会”,译为“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留:文言文的地名、人名、时间不必解释,翻译是直接保留。如“庆历六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成“庆历六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驻守巴陵郡”。删:就是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如“夫战,勇气也”中“夫”是发语词,无实义,翻译时就可删去,“打仗,靠的是勇气”。补:就是根据需要将省略的内容补上。补上的内容多用括号括起来,如上文中“对”的例子。调:就是把词序转换成现代汉语习惯的顺序。如“何陋之有”不能译成“什么简陋的有”,而应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另外要把握住关键词语的意思。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