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文水县广播电视台  张武维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那么记者在采访提问时如何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顺利的交流沟通,从而获得丰富的素材,将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挖深挖透呢?笔者在认真学习新闻前辈的经验过程中,浅谈自己的一些工作体会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首先,应做到采访前的充分准备

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每个记者都应具备的基本功之一。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这意指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比如访前要尽可能多地侧面了解采访对象的身份、事迹、简历、兴趣爱好等。假如匆忙上阵,出门就向采访单位要材料,向采访对象直接提问,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就是找不到话题,出现冷场。

其次,要做到提问具体

新闻作品生动处的来源之一是细节,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光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只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

一次,某地区报社记者采访某村敬老院时,接待人员大谈特谈该院设施如何如何齐全,饭菜如何如何好等,但所说的都是些普遍的东西,偶然说起村里的学校每周组织一些学生们去敬老院义务为老人们洗衣服务时,记者马上追问还有些什么样的活动,那位接待人员就将村里的文艺爱好者时不时去敬老院和老人们搞联欢演唱、电影放映员经常义务为老人们放电影等丰富老人们文化生活方面的活动详细地介绍出来。如果当时记者不问具体,对方很可能就一语带过,那么就得不到丰富具体的材料了。

第三,提问要有针对性

俗话说:“不同的花结不同的果。”记者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情景提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而采取不同的问法。一般规则是问全局性的问题就找负责这方面的领导或工作人员,要问点上的情况就找基层普通干部、群众,要问知识性的事情就找专家学者。一次,笔者到一中学采访,想了解师生关系方面的一些情况,于是问一名学生:“你认为现如今,该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结果那名学生站在那儿,嗫嚅半天也没有说出什么东西来。后来笔者改口问:“要做一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应该具有哪些素质?”这下学生反应过来了,马上说了起来,而且讲得还很生动。但如果当时就这个问题询问学校某个教师,那么第一种问法就比较合适了。

第四,要尊重采访对象

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不仅深深影响采访效果,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认识。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做到入乡随俗,遵循现时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礼节礼貌。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记者往往会让采访对象避而远之。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有个性一点的采访对象干脆会拒绝回答,从而不会达到采访目的。

第五,要营造和谐的采访气氛

在短时间内记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是记者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这样能够消除陌生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氛围。营造和谐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种“媒介”,比如,某县电视台一位记者采访本县县委书记时,所用的“媒介”是这位书记曾经出过的一本自传体随笔,这本书好比桥梁一样把书记和记者联系起来,围绕这本书相谈时气氛活跃、和谐。因此,采访自然水到渠成了。

   总之,记者在采访时,就是要能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为进一步收集充分的素材和新闻写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便于记者圆满完成采访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