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教视点>> 浅谈学前教育教学的管理策略 正文

浅谈学前教育教学的管理策略

2019-09-24 15:33 王海燕 今日文教2019、9、24B10版
分享到: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北关幼儿园  王海燕
      当前幼儿园教育中仍存在落后教学方式遗留的问题,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切实挖掘学生的才能,对学生的教育也不能深入。幼儿园教育教学必须切实遵循相应方针政策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利用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进一步优化。针对幼儿园教学管理浅谈自身的想法与见解。
      一、创新管理理念,提升教师管理能力
      当前一些幼儿园仍然沿用传统型的教学管理理念,对教学管理创新的重要性缺少深刻认识,难以满足当前幼教工作的基本需求,导致幼儿园教学管理较为混乱,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强化幼儿园教学管理,关键在于及时转变教学管理理念,树立换位思考观念、人文幼儿观念、和谐发展观念等。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以较为包容、开放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创新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化教学,充分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及时转变幼儿园教学管理理念是有效提升幼儿教学管理能力的必要前提。如,传统型的教学方法通常是统一教学,现阶段更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运用个性化教学方式,如进行分组教学,按照孩子的基础、理解能力、性格特征不同等进行不同方式教学。或者在班级设置多个区角,根据孩子的兴趣点设计相关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进行个性化学习。
      二、严抓常规教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儿童从自己的小家中转到幼儿园这一相对较大的环境中来,相应的习惯并没有正确塑造,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困扰。常规教学的意义旨在将部分教学时间、思考讨论时间固定化,使学生在心中以及日常行为中养成习惯意识,可以在固定的时间主动去做一些事情,这也是良好学习习惯构建的第一步,有利于为儿童小学学习生活做准备。如幼儿园可安排“每日进学校第一课”活动,要在每天第一节课从感恩父母、感恩生活出发,使得儿童的心思在进入幼儿园后有基本的沉淀,教师通过合理引导,使学生及时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人和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促进学生感恩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此后,结合小朋友上学路上以及在家中经历的趣味事件,进行有效的交流讨论,推动后续学习、游戏的进行。
      三、正确选题引导,推动教学科研深入
      培养儿童的独立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的选题工作,适当在已有的教学方案中增添手工课以及感恩教育类课程,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要做好教学的深入计划,逐步推进学生锻炼提高。比如,在开始引导学生练习新的生字之后,可适当引入馅饼制作等特色课程。由于儿童年纪较小,不能承担整个馅饼的制作过程,可主要在课堂上引入馅饼的馅料制作以及捏馅饼等过程,促进儿童掌握馅饼的制作技巧。随着特色课程的深入,可逐渐引入披萨、蛋糕等的制作课程,同时教授学生和面等技巧,促进学生创作能力的逐步培养。必须摆正对相应的厨艺、手工等特色课程的态度,促进儿童在学习之余学习各类知识,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四、做好档案管理,促进教学分类提高
      教学档案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相对薄弱的一环,但幼儿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及参考资料。通过对学生的家庭、学习情况等合理分类,可促进教学计划的合理安排,对学生合理分组,促进儿童针对性学习的提高。通过对幼儿园教师具体情况的整理分类,如教师的荣誉获得情况,自身教学经历资质、工作考核等的详细分类记录,可确定教师进一步的发展计划和教学方向,促进教师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为教师个人资历的发展以及后续的各类考核合理安排,促进整体师资队伍力量的提高。例如,幼儿园可制定学生的发展日记档案,通过对幼儿园内学生的跟踪调查,探究更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以及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时间段内学习接受程度的不同,以此为基础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
        在幼儿园教学中,做好日常的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等的培养,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培训,打造高质量的师资力量队伍,及时做好幼儿园学生、教师以及总体发展的档案处理工作,使得幼儿园教学以更为规范化的方式推进,是幼儿园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幼儿园管理者要积极探索教育教学优化管理策略,推动幼儿园长远发展。
                (编辑:红研)

《科学导报今日文教》征稿可发新闻、政工论坛、学术论文、课题研究、讲座、学生作文、书画、摄影作品、传记、专家、企业专访、广告软文等,欢迎投稿国内统一刊号:CN370016,邮发代号:23139  电话:010-89456159 微信:15011204522  QQ1062421792


    浅谈学前教育教学的管理策略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RSS订阅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