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语文教育要注重情感的培养 正文

语文教育要注重情感的培养

2014-06-03 15:43 文/黄晖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2014年5月23日B3版

  

     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好的文章,字字句句都涌动着感情的溪流,为语文教学增添了魅力。教学中,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带领学生走进作家创造的情感世界,在交流思想、传承文化的过程中,达到净化心灵之目的。使语文课在情感氛围中变得丰富、生动而富有美感。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呢?我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反复诵读中体会出情感信息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情感教育在朗读中逐渐的体现出来了。一位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的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知情达意的效果吗?比如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这样才能体现出作者伟大的胸襟和金顶的信心。再如,也只有抱着赤城无比的心情、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去朗读才能体会到诸葛亮《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那种良苦用心。.要想让学生在诵读时得到真实情感的熏陶,就只有在深入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到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深厚感情,让学生在朗读作品中体会出情感信息。
       二、在体会作品的情感中深入体会作品内涵
       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记得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在学生诵读作品时得到情感的基础上还要顺势引人到对课文深层次的学习当中。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教学的重点应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以及让学生如何进入体会作品的内涵上。抓住课文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的情感体验。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地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导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之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之情;《黄鹤楼》中崔灏的思乡之情;《我的老师》魏巍的师生之情;《风筝》中作者的手足情之等等,都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来体会出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在体会情感中加深了对人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在教学中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感的氛围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情感的包围下愉悦的学习。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得好:“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向下一种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接触作品时,我们就应该抓住作品的情感特征,精心安排好导语,把学生带入一个较好的情感氛围中去。比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一课,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许多人都在写故乡、思故乡。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回到阔别多年故乡的激动和欣喜地、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鲁迅先生在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他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思想情感调动了起来,跟着鲁迅先生的思想之情去学习课文,道道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语文的工作中,有许多情感需要去发掘,也有很多情感需要去调动。只要我们不断的总结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就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1、《教育理论》
       2、《教育学》2002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
       3、《心理学》2002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
       4、《创造的儿童教育》

                                                                (作者单位:新疆巴楚县教育局)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