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扫清阅读障碍,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正文

扫清阅读障碍,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2014-05-13 17:05 文/黄祝平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2014年5月9号B3版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和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因此,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许多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存在两个通病:一是阅读速度太慢,二是不能熟练地运用阅读技巧,尽可能多地准确地掌握文章的内容,笔者认为造成此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外乎这四种类型:词汇障碍,句法障碍,语意障碍,文体、题材障碍。
  一、这四种障碍呈现出的特征:
  1.词汇障碍,主要表现在:a.生词较多,影响理解文章主旨及细节;b.有部分生词,虽然不影响理解文章主旨,但影响理解细节;c.遇到有生词使读者失去阅读兴趣或信心。
  2.句法障碍,主要表现在:a.遇到长句时往往搞不清句子结构,很难理解句意;b.遇到复合句造成理解偏差,很难理解句意;c.对句子结构特点和各种句法现象(如句子倒装句结构,句子承前省略,句子成分前后分隔符)弄不懂,影响理解句意.
  3.语意障碍,主要表现在:a.不能理解上下文语句之间或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b.抓不住文章段落主旨或全文主旨;c.只能理解句子表面意义,无法理解句子产生的深层含义,因此而不能做出推测,判断。
  4.文体题材障碍,主要表现在:a.文体新颖,晦涩难懂,如科普类文章信息量大,找不出准确信息;b.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造成学生理解偏差;c.文章太长,影响阅读,易混淆,产生厌烦心理,易分散注意力,失去信心,耐心不够。
  现实中,绝大部分学生英语阅读中最大障碍为词汇和句法障碍且程度较为严重。
  二、怎样扫清阅读中障碍
  1、重视基础知识学习。
  俗语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单词是语言的最基本语言单位,词汇量的不足,不仅影响理解句意、文章,也影响阅读速度,同时影响口头交际的广度与深度方面的发展。语法是语言的规则。语言没有规则,说写则语不成句,听读则不解其意,“因此,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毫不为过”(刘庆思语)。要收集材料,适当拓宽,使学生领略多彩的语言世界,训练的目标不能仅满足于选择填空题,而应在语篇语读中清楚理解各种较为复杂的句子。
  2、巧设题型,对“症”下药。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上述四种障碍,设计相应的题型,提高阅读能力与判断力。当前通行的阅读理解题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1)解答题(情节题),这类题有短文中直接找到答案,比较容易,对初学者可以从此事开始。
  (2)理解题(语义题)用来测试读者对文章中一些词语理解,这类题型也一般可以应付。
(3)推理判断题(推断题inferential)又称解释类,这类题的要求不仅是要能够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而是要能够理解字里行间的内容关联,亦运用各种间接语言线索,进行分析或归纳,通过精细研读从上下文揣摩文章中隐含意义,有时还要用到文章以外知识去推断,这类题型主要训练分析能力,推断与归纳能力。
  (4)归纳概括题(主旨题)这种题要求在读完文后掌握整篇文章中心意思或段落大意,推敲作者写作意图或态度并通过自己加工,归纳总结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不过无论是哪种题型,在针对性训练中,总体原则是应做到从易到难,梯度分明,符合训练对象的认知结构与年龄特征。
3、指导广泛性阅读
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根据语义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要得到培养与提高,从而达到扫除阅读中障碍的目的,加快阅读速度,增加阅读量,获取更广泛的知识,那么指导学生广泛性阅读也不失一种好的方法。广泛性的阅读,当然也就要求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尽可能涉及文化体育,风俗传统,人物传记和科学发现等领域。这样不但让学生开阔视野,开发学生智力,而且使学生了解更多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所谓“熟能生巧”也正好适用于广泛阅读这一说。
  4、指导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
  很多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养成逐句阅读习惯,这样不仅阅读速度慢,且产生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影响了对文章整体理解,因此在阅读时,采用按照意群阅读、跳读和略读等方法,快速理解文章大意主旨,或根据上下文或构词法猜测生词,将平时训练技巧运用其中,效果就好得多。
  阅读理解不是一个简单的认字辨义过程,字面理解只不过是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一个初级层次。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训练其阅读技巧,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学会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有目的地去预测、思考与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从而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与思想,深刻领会作者意图。因此,在平时阅读过程中注重适当的阅读题型训练,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从而培养阅读能力,进而提高认知水平。
                                                               (作者单位:广东省五华县洞口中学)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