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之旅>> 水冶,你好(一) 正文

水冶,你好(一)

2021-04-20 10:12 张尚兰 太行听溪
分享到:
      水冶距西蒋村是4km,水冶距安阳是22km 。我这个人脑子有些组织可能是先天性缺陷,对人名、方位、距离特别的呆,这个距离还是刚刚从微信上问了文保办主任曹庆丰同志又记在纸上才记住的。

水冶,你好(一)
(作者和曹庆丰)

对水冶的第一印象是1964年我刚到安阳县一中读书时,那时班上有几个来自水冶四中毕业的同学,在马氏庄园西南角的女生院里也有几个水冶的女同学,他们无论从穿衣打扮还是说话都比我们这些纯农村的学生要优越和自信。有一次我问一个长辫子花布衫的女同学 家是哪的,她脸一仰、嘴角向下一撇说:“俺是街咧。”一下把我给弄蒙了,我又傻乎乎的问:“哪个街咧?前街还是后街?”顿时引起周围一片姑娘们朗朗的笑声,后来我才知道,“街咧”是方言, 就是水冶。

“街咧”的同学果然不同凡响,他们不像我们这些纯农村学生一样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除了成绩优秀外,他们还有诸多的爱好,比如吹笛子、吹口琴、唱歌。每当课间、下午和晚上,只要一有时间,哪怕就十分钟,那悠扬的音乐便飘荡在教室、校园和操场上,其中当然大多是那个年代的革命歌曲。每当此时,因长时间学习而疲劳的心里便会升起一股轻灵的愉悦,再上课时脑子便格外的清醒,记忆力也非常好 。我非常感谢水冶那些多才多艺的同学,是他们让我这个乡巴佬知道了青春还有另外一种内容,也是他们让我们那个时代的青春王国里充满了快乐、生气和智慧。

按说蒋村离水冶并不远,也听同学说水冶是集市很热闹,但那时的学生生活很苦,上课忙于学习根本顾不上去玩,星期天回家去背一周的干粮,窝头、馒头和红薯。红薯拿多了怕变嗖就拿生的,每人缝一个小布袋儿装几块红薯,给食堂一分钱让人家在蒸馍的时候给蒸熟了。每当中午学生食堂的大笼一掀,热气腾腾中农村学生便一个个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过去认领自己的小布袋儿,有一扇笼是专门给学生熘红薯的,饥饿是那个年代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

我们本应该是1967年高中毕业的,或考上大学或回家劳动农村的学生没有第三种选择。当时有种说法是考大学是穿皮鞋和穿草鞋的风水岭,我们也满怀信心努力学习准备迎接来年高考。当时县一中的升学率高达70%以上,在安阳地区排名第一。校领导计划到我们这一届一定要达到80%,我想我应该能穿上皮鞋的。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停课闹革命,让我这个理想化成了泡影,也成了我们一代人的终身遗憾。

 

                                               水冶,你好(一)

        作者:张尚兰,1980年发表短篇小说《接老伴》。1990年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先后在《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莽原》等纸媒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三百余篇,并多次获奖。1994年任安阳县文联副主席并主持工作。1997年出版小说散文集《金秋》,2003年出版长篇小说《蜕》。

分享到: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