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教百科>> 林掩村居绿染路 水树相映入画图——枣庄市常庄镇人大助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侧记 正文

林掩村居绿染路 水树相映入画图——枣庄市常庄镇人大助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侧记

2014-12-06 16:31 李自发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2014年11月21日B4版
    日前,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常庄镇人大组织部分区、镇人大代表,对该镇生态绿化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视察。走进该镇郯薛路、珠江路、泰山路等辖区路段,代表们惊喜的发现,举目所见,满眼翠绿,林在村中、村在林中,垂柳婆娑,水树相映,徜徉大道小径,让人疑在画中行。
    近年来,常庄镇人大围绕该镇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人大代表提出的“加大投入,实施生态示范工程”、“加快推进生态化建设,争创国家级生态镇”、“森林城市创建与发展绿色产业相结合”等建议,得到镇党委政府高度赞同,并付诸实施,为该镇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如今,该镇已顺利通过考核验收,先后成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国家级生态镇”。
生态家园绿意浓
    夏日常庄,绿染如黛:大道掩映在绿树之中,农田掩映在绿树之中、村庄掩映在绿树之中……大风吹来,农田林网,林涛滚滚,绿浪翻腾。尤其是“八纵八横”道路绿化带、景观路、珠江路线性森林公园等,目前已打造成全市精品工程,形成“一路一树、一路一景、水树相映、繁花吐艳”的景观特色。一个个“绿色走廊”,一个个特色景观,为生态常庄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围绕“林在村中、村在林中、生态宜居”森林常庄建设,镇人大积极参与,先后多次通过调查、视察、征求代表意见等途径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提出了“加快推进生态化建设,争创国家级生态镇”、“落实管护机制,让群众早吃“定心丸”、“多渠道投资,鼓励社会办林业“等建议,均被镇党委政府采纳。该镇科学规划,以荒山绿化、商品林基地建设、绿色通道建设、平原林网化建设、种苗花卉基地及森林旅游基地建设、村庄大绿化等林业六大重点工程建设为重点,先后完成水土保持林、护路林、护岸林围村等生态防护林建设1.6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林网4.5万亩,蟠龙河湿地生态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城区线性森林公园及道路高标准绿化面积1.2万亩,退耕还林800亩、金河山造林0.1万亩。目前,全镇有林面积达到193.8公顷,活立木蓄积达到59.2万立方米,林网折实面积4234公顷 , 经济林面积达587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35.6%。在全镇构筑起以经济林为主体,面(农田林网)、片(万亩丰产林)、点(村庄绿化)、线(公路、河流、沟、渠、路绿化)相结合,布局合理的林业产业化体系。
    一个多树种、多层次、高效能的生态环境已初现雏形。
绿色经济花正红
    走进该镇种庄村,只见到处是生机盎然的桃树林。种庄人见缝栽桃,目前全村已发展油桃面积2100多亩,年创收200多万元。油桃产业,不仅为种庄果农带来了滚滚财源,也促进了这个村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协调发展。
    种庄村油桃业的崛起,仅是常庄镇发展绿色产业的一个缩影。在森林城市推进过程中,镇人大提出了“森林城市创建与发展绿色产业相结合”、“发展生态产业、托起绿色经济”等建议,建言镇党委政府打林果牌,唱生态戏。近年来,该镇把生态示范镇创建与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已发展苗木花卉企业、户近百余家,种植面积1600亩,年产量达460万株(盆),发展花卉盆景专业合作社2个,年创产值达到343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6%,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1.9万元,带动就业人员近1000人。建立了常庄甜油桃、姬庄花卉等优质苗木繁育基地,推广林木良种栽培面积10余万亩,年创经济效益8000余万元。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该镇通过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区内外资金投资林业建设,先后发展木材生产企业2家,个体加工户100多家,从业人员近2000人,年产各类板材近30万立方米,消耗原木和枝桠材近20万立方米,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
湿地公园景色新
    2011年3月,蟠龙河湿地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公园规划总面积8471亩,是集防汛、灌溉、旅游、科普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为进一步保护、开发蟠龙河湿地,镇人大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加大投入实施生态示范工程,助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建议。常庄镇把蟠龙河湿地公园建设作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内容,全力做好湿地公园的绿色生态建设。投入200万元,实施了蟠龙河湿地保护、恢复、旅游观光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植树、工程造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活动。目前,湿地公园中心区域绿化面积达1500余亩,栽植各类树木12万余株,加宽加密延伸环湖林带长度3600米,补植河堤道路两侧树木7000余米。
    蓝天碧水、绿意浓郁,传递着生生不息的生态文明,合力建绿,让常庄更具诗一般的浪漫和美丽……                                                                                (李自发)

相关新闻

李自发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