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浅谈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正文

浅谈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2014-12-06 16:00 文/程艳丽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2014年11月21日B3版
       新材料作文指的是提供一则材料或漫画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求学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漫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新材料作文的出现,虽然给学生以更大的思考空间,但同时也加大了审题立意的难度。很多学生反映不知如何去审题,总觉得什么都可以写。却抓不准最佳角度,最好立意,造成学生的畏难心理。那么新材料作文该如何审题立意呢?下面笔者就谈几点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选准角度,忌牵强附会
       面对一则材料,我们要鼓励学生多选几个角度去构思,然后通过比较辨别出最佳角度,切忌牵强附会,思想偏颇。这就要求作文的立意要从所给的材料出发,紧扣题旨。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有一位编辑,书卖不出去,他灵机一动,给市长写了封信,诉说自己的苦恼,市长回信写了一些鼓励的话,这位编辑就刷出一条标语:“本处有市长给予赞赏的书出售。”果然积书被抢购一空。第二次他又写了一本书,滞销,他又给市长写信,市长回信毫不客气地批评了一番,他又刷出一条标语:“本处有市长提出批评意见的书出售。”滞销书又成了抢手货。第三次书出来后,他又玩起老把戏,市长生气了,没有理睬,这位编辑又刷出“本处有市长阅后,保持沉默的书出售”的标语,难卖的书又一售而空。
       对于编辑而言,书卖不出去,是一件很棘手的事,坐等只能无任何结果,可编辑却开动脑筋,给市长写信,回信结果都不同,甚至有十分不利的方面,但这位编辑却总是巧妙地加以利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给我们的启示是:有时外部条件对自己并不有利,但如果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达到化不利为有利的目的。由此得出这样的立意:善于化不利为有利。但这种把戏玩二次、三次可以,第四、第五次玩,则恐怕无人上当了。因为一切事物的生存和发展,最终取决于自身的品质,靠盗世欺名的手段,只能使别人上当一次两次。由此得出立意,心思应用在正道上。另外立意“善用名人效应,盲从有害,多想出智慧”也可选用。而立意“万事别忘名人效应,市长不应让人牵着鼻子转”则算跑题。
       二、一以贯之,忌意多乱文
       从前有一位画家,爱画山水画。朋友请他画一幅青松图,他画了一棵挺拔的青松,色彩鲜明,主题突出。后来他想:松树和柏树是同科植物,如果画上柏树就更好了。于是又画上柏树。又一想:再画上竹和梅,不就成了“岁寒三友”吗?于是又挥笔画上了竹和梅!画着画着,他又想:有松需有山,有山必有石…… 
       当他把这幅画送给朋友时,朋友怎么也看不出这幅画要表现什么。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作品只能有一个中心,如果这也想表现,那也想表现,结果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 
       一则材料或一幅漫画能表达的主题往往是多方面的,同学们在看到材料或漫画后,要能准确判断并迅速确定一个主题。主题确定后,写作时要一以贯之,所有的事件都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把自己掌握的材料尽数往上堆砌,结果使文章变得不伦不类,没有了中心。俗话说,“船老大多了要翻船”,写文章也是这样。一篇文章只能立一个“意”,表现一个中心,否则,意多势必乱文。
       三、新颖独创,忌老生常谈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曾有一句诗:“领异标新二月花。”意思是文章应像二月的春花一样,标新立异。英国文学家王尔德也曾说过:“第一个把女子比做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那简直是蠢材了。”由此可见,文贵新,立意更应该有所创新,不能老生常谈,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立意怎样才算有独创性?好文章的立意应该是“从意中所有,从语中所无”。也就是说,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大家未能表达出来,让你给写出来了,这就是新颖,这就是独创。
       有些常例,换个角度研究,就会产生新意。比如成语“借花献佛”本意是讽刺有些人用别人的东西做顺水人情,如果借用来讽刺某种不正之风,就能引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如:“献花人借的是何人之花?”为什么他能借得公家之“花”?“献花人”是否可能同时也是受他人之“花”的“佛”?“借花献佛”能够成功,难道就没有“佛”的责任?不怕借花之事败露,难道不是有恃无恐,恃何人而无恐?等等,通过不断变换角度而挖掘出众多的问题,不就为这一题材增添了许多新意?
       同学们还可以反向立意,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韩非子·说林上》有一则“鲁人徒越”的寓言:“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不应,携妻之越。居三月,悄怆而返。”对于这一则寓言,我们就可以反向立意,对上述材料就会提出疑问,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吗?我们会认为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这种立意是种扩散性思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写出新意,是寻求新思想,提出新见解,阐发新理论的一种思维角度。
       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超以像外,移置投射”思维方式,拓展材料的主题,赋予材料或事物新的含义,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先揭示了花生的特征,然后折射出一种人生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四、见微知著,忌就事论事
       所谓“见微知著”就是从小题材、小问题落笔,通过引申发挥,揭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旨。见微知著的立意方法,不仅要求我们具备比较深刻的思考能力,而且还要求我们有敏锐的联想拓展能力。通过联想拓展,将材料加以充分的发挥,扩大意蕴,加深意蕴,使意旨显出特色。对于新材料作文,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发掘出隐含的主题,切忌就事论事,在材料的表象上打转转。
       学生作文时,常常遇到一种情况,就是动笔之前,拥有的材料不少,可就是无法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往往由于贪大求全,惜于忍痛割爱,切入点过大,文章表现力不强,发掘过于浅显。初中作文的篇幅短小,在十分有限的文字里,要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就要学会从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要小中见大就要去掉假话、空话、套话,从一言一行、一事一物去揭开掩饰事物本质的东西,挖掘出能反映时代精神和人物心灵的主题。
仍以“鲁人徒越”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设想:鲁人听了劝告之后,会有什么反响呢?去还是不去呢?去与不去各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这就需要每个人作恰当的想象,从而得出“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这种立意是顺向立意的更深一层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想象思维的进一步发挥,使学生能够进行恰当合理的逻辑推论。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文章来。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这样,就可把材料内容与当前实际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告诉我们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这种立意便于联系实际。提炼深刻、高远的主题,使作品富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
       五、贴近生活,忌泛泛而谈
       新材料作文的每一则材料或漫画都是生活的折射。学生要能从材料中发现生活的折射点,用贴近生活的事例,从自己最亲切、最熟悉、最常见的话题生动地阐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不要生拉硬扯地套入“大背景”、“大环境”、“大气候”之中,无病呻吟地故作姿态。即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就事论事,而是适宜自己施展手法或驾驭主题的恰当范围内的空间或距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具有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林进军:谈谈作文立意教学
       2.曾佐希:作文立意定位探讨,《新作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3.吴胜阳:新课改理念下作文“立意”教学之我见,《魅力中国》2009年第8期教育理论版
       (作者:河南省安阳县辛村镇三中,为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中小学学力素质水准新课堂教学与研究”课题实验研究员,编号:CTF120166-73-200)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