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堂设计浅见 正文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堂设计浅见

2013-11-05 11:25 文/李小珍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2013年11月4日B4版
分享到: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引导、促进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解决这种问题积极地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应从学生的兴趣着手,找对适合他们口味的作业形式,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作业中获得愉悦和成功,做到学以致用。
      1.游戏式作业
  游戏是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的活动,因此,寓教于乐且具有趣味性的游戏化作业,是学生喜爱的一种作业形式。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算法与程序设计》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枯燥难懂的,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游戏作业,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很有效地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和源动力。
      比如在教授VB中控件属性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可将知识点藏于“移动的乌龟”的例子中:随着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按钮的点击,乌龟图片在窗口中移动位置,在课堂作业设置中,让学生完成类似“移动的字幕”等作品。在最后的作业中发现,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非常高,同时不同控件的属性,如top、left、width、height、font size等属性也都被学生挖掘了出来。
      2.生活情景式作业
      将作业的背景设置为生活化的场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融入其中,在场景内思考问题,减少被动应付的抵触情绪,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思考和解题的效率。 
      比如在教授《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分支结构的时候,可将课堂练习题设计为:
超市在销售桔子的时候,规定购物不足50元的,按原价付款,超出50元不足100元的,超出部分打九折,超过100元的,超出部分打八折,请你帮忙为超市收银员设计一个促销专用软件。通过生活化的实际场景,将知识点和实际问题有机联系,使得学生在作业的时候兴趣大增。
      一、练习的内容设计要有针对性
      为了方便信息技术课堂作业的完成,王爱胜老师提出了“半成品加工法”教学法。其核心是为学生提供一些“待完成的教学模具作品”,旨在提供一种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半成品,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信息技术教学成果(成品)的一种技术“留白”,补充这些留白就是进行“再加工”,在形成“成品”中开展教与学,从而体现出技术点的功能与意义,这样能更有针对性地以信息需求为线索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为教学目标的落实提供了“物质”基础。简单来说半成品加工法类似于其他学科的填空题,教师将作业中不太重要或者在本课上不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预先完成,而仅留下需要重点练习的本课的重难点,将这些半成品发给学生练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节约学生练习的时间,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比如Word的表格教学中,制作课程表是很多教师会采用的一个实例,而学生往往文字录入速度较慢,在练习的时候会花费较多时间在表格内课程的录入上,这个与课堂表格教学的内容相关度不大,而如果不让学生录入文字作业又显得不完整。此时就可以由教师下发一个半成品,其中包含语文、数学等课程文字,引导学生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快速完成表格中文字的填入。而在Flash教学中,一些元件和图层也可以在半成品中完成,如果是课堂练习引导层,那么甚至可以在半成品中包含一个图层的基本动画,让学生添加一个引导层来控制这个动画。这样的半成品加工可以很好地控制学生练习的时间和针对性,也有利于教师控制练习的难度。
  二、练习的要求设计要有层次性
      很多课程如数学、物理等,学生都是同一起点或者说学生的起点相差不大,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差异性大得惊人。就我校来说,来自农村和城里的,本地的和外地的,家里有电脑和家里无电脑的学生的操作能力差异非常大,有些学生能听懂能理解教师的讲课,但是在独立操作的时候却无法完成。这种巨大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在练习的设计上一定要有层次性,保证低起点,多层次,多要求,能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达到练习的目的。
      总体来说如果我们能做到每堂课的练习都精心设计安排,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练习,让练习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器,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做练习,那么我相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会更加高效。
                                                               (作者单位:湖南龙山县第一中学)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RSS订阅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