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教视点>> 传承华夏文明的使者 正文

传承华夏文明的使者

2013-01-26 15:58 林膑 郑兴伟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 2013.1.21 13版
分享到:

      鼎乃国家之磐石,九鼎之重器。
      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早在远古时期,大禹治理水患后,曾铸九鼎以代表华夏九州,成为一匡诸侯,统治华夏立国的标志,象征全国九州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到了商代,开始出现大量的青铜鼎。毫无疑问,中华文化在源头处便和鼎结下了不解之缘。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将都成迁至当时被称为“北蒙”的安阳,开创了殷商基业。自那时起,以都市、文字、青铜器为标志,缔造了这个世界文明古国中最著名的古典城邦之一——殷都灿烂的文明。
      一片甲骨惊天下,一尊宝鼎镇四方。八朝古都——安阳,昔日的繁华被埋入地下,经过时光岁月的雕饰变成一件件稀世的文物珍宝。殷墟,为世人见证了商文化的精髓,它的每一片甲骨都是一段历史的解码,每一尊青铜器都是一个真实的传说,记载着殷商古城说不尽的前程往事。它们,是被镌刻在金属上的文明史和艺术史;它们是权力、信仰、尊贵的符号和象征;它们,让文明的火种在时光隧道中燃烧出灿烂夺目的光华。
      每一件青铜器都铭记着一段尘封的历史,每一座后母戊鼎都解读着国之重器的厚重与华丽。鼎作为古代皇权和帝业的象征,承接着远古文明与未来理想,凝聚着中华民族博大厚重、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当它们跨越数千年的沧桑摆放在我们面前,斗转星移间,它们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珍品,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各朝各代的青铜器,向我们展示着古人的生活缩影,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青铜器技艺之谜。很多学者沉浸在青铜仿制技艺的研究里。韩书清就是一位执着的研究者,他毕生的精力几乎全部投入到研究青铜器仿制技艺中,乐此不疲。(韩书清:我看过很多相关的文献、书籍,后来,也对尚存在民间的一些传统铸造工艺做了调研,对我从事青铜器仿制、制造技艺的研究都有很大帮助。)
      据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的考证,鼎上的纹饰是巫师在祭祀时用来通天地鬼神的,饕餮、夔龙、虬,都是由生活中的鸟兽人类变化而来,也就是说,鼎的铸造还有为人民祝福的创意。
      鼎的祭祀重要的要位,决定了其使用也有着严格的程序和特殊的含义。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也称列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春秋公羊传》)。各鼎所盛的肉食也有规定,九鼎盛牛,称为太牢,以下依次类推。后来,列鼎制度废除,但是这一制度赋予鼎权力地位的象征意义却保存了下来。
      鼎在成为祭祀礼器之后,很快演化为国之重器,与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易经》有云:“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易经·杂卦传》)。这说明在很早的时候,鼎和改朝换代就联系在一起了。
      1995年,联合国五十华诞,中国即以世纪宝鼎相赠。江泽民主席说:“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平、发展、昌盛的祥物。”联合国也因破例接受了来自同一个成员国的每三件礼物。上个世纪末,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中央政府均以“回归宝鼎”相赠,象征中国对香港、澳门主权的全面收复。
      为大力开发仿制青铜项目,在省委省政府力争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大力号召下,借助安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利契机,依托安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韩书清成立了安阳殷都文化艺术研究院,拥有庞大的专家队伍,包括考古学家、历史专家、雕塑专家、艺术家、冶金专家等,组成世界一流的鼎文化专家和甲骨文专家团队。下设:后母戊鼎青铜器开发部、甲骨文开发部、书画艺术部、古文物鉴定部、红旗渠文化部、《周易》文化部、陶瓷古玩部、对外友好交流中心、新闻中心、法律顾问部等。相继开发了以制造青铜器仿古工艺品为主的独具殷商文明风格的青铜器仿古工艺品、甲骨文工艺品、周易用品等“鼎都”牌系列艺术品,力争将安阳打造为“世界鼎都”,把宝鼎的祥和瑞气洒向世界各地。作为院长,韩书清也被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兆国誉为“中国鼎王”。他制作的后母戊鼎和甲骨文,已经成为安阳市乃至河南省对外交往的名片。这位生日与殷墟申遗成功同一天的铮铮男子,自从2005年筹建殷都文化艺术研究院以来,就致力于殷商文化的挖掘与弘扬,提出了把安阳打造成“世界鼎都”的宏伟构想。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象征民族团结和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富,他的设想引起了官方媒体的广泛关注,并给予有利支持。
      1939年,后母戊鼎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是我国目前已出土最负盛名的四足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型制雄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也让后来众多学者追逐不断。(韩书清: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戊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其造型、文饰、工艺均达到了极高水平。)
      在新的世纪,鼎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和内涵。2009年10月1日六十年国庆大典阅兵仪式上,河南方阵的彩车上摆放的一尊宝鼎,被祥云环绕,尤其引人注目,它象征着厚重的中原文化。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里,一尊来自河南安阳的后母戊鼎再一次聚焦了人们的眼球。聚光灯下,全世界游客对这尊大鼎啧啧称奇,赞叹声不绝于耳。俨然,以镇国之宝后母戊鼎为原型的青铜器仿制品已成为镇国兴邦、镇园兴城、镇宅避邪、镇家兴盛的上选。这尊仿制出的后母戊鼎在上海世博会已经显露出千年前的风采,也正是这样的一门技艺,将薪火相传的中国悠悠几千年的文明之光,凝固在青铜礼器的华丽中,升华在每个中国人对祖先智慧的感动里。
不难看出,安阳殷都文化艺术研究院不知经过多少次对殷商文化、青铜器具和后母戊鼎的深入研究和实验,才取得了这样成果。在鼎的复仿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已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研究殷商文化和鼎文化的权威机构。自从世界第一大鼎“司母戊精诚大鼎”制作完成后,前来制定大鼎的各方宾朋接踵而来。韩书清以鼎作为文化载体,将殷商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产品已经远销英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多次为国家、省市领导提供文化外交礼品,并被博物馆、科研院所及个人收藏。(韩书清:后母戊鼎、甲骨文、《周易》文化等文化礼品是对外交流的首选礼品,绝大多数外地游客甚至国外友人来到安阳后,都会带走甲骨文、后母戊鼎的仿制品作为纪念,或者作为礼品馈赠他人。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安阳殷都文化艺术研究院正是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市场,他们开发的甲骨文、后母戊鼎、青铜器工艺仿制及殷商习俗生活园基地都在筹建中,以求使潜在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安阳殷都文化艺术研究院已经成为一方铸鼎巨掣,年生产大鼎10尊以上,小鼎3000余尊,品种80多种,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8项。其研发的鼎以原国宝“后母戊鼎”铸时用的洹河水和殷墟土制范,制器精美厚重,给人以稳重、庄严而神秘的视觉感受,融合了上古的科技与艺术、雕塑、绘画完美结合,铸鼎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2011年3月,国家工商局、商标局正式将“鼎都”商标授予了韩书清。使之不仅仅是工艺品、艺术品,更承载了5000多年中原文化和灵气,繁荣鼎盛、瑞气永祥!
      “人人都爱家乡,韩书清的爱法却不一样,他能把安阳宣传多远,他就能在故乡的历史长河中走多远。”“感动安阳”组委会给予了韩书清这样的高度评价,并给予了35余次省市表彰嘉奖。被安阳市委、市政府评为新长征突击手、弘扬殷商文化先进个人,殷墟展览馆被共青团安阳市委授予“青年文明号”。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韩书清与省政府郭庚茂省长、省商务厅李清树、时任安阳市委书记张广智等领导,前往国家商务部赠送由他亲自仿制的后母戊鼎。商务部长陈德铭对于精美的制作工艺和韩书清对鼎文化的细致讲解给予了高度评价。河南省政府副省长张广智称赞韩书清:“为安阳增了光!”
      2012年5月24日,为了纪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韩书清向陕西省革命老区陕西照金革命博物馆赠宝鼎一尊,作为镇馆之宝。这里曾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战斗过的地方。在捐赠仪式上,他作了红色文化与鼎文化的精彩演讲,红色文化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是宝贵的一笔财富。鼎是食器,当红色营养与鼎结合的时候,将滋生出更多的营养,生生不息的源泉,永远激励人们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奋斗,也祝愿我的伟大祖国鼎盛千秋,人民安康。
      韩书清还有着古城人特有的热心肠,先后为台前县卖身救父的女孩捐款3万余元,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1.5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全市各界掀起了向“卖身”救父的梁华敏的救助热潮。
      韩书清视鼎重如泰山,他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传递中国人民团结的精神脊梁,欣欣向荣,不畏险阻,昂扬奋进。看着这一尊尊宝鼎,给人坚如馨石,巍然屹立气势。
青铜至古,见证中华历史,青铜至尊,展现王者风范;青铜至美,尽显艺术魅力;青铜至祥,寄托美好心愿。青铜文化是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主要标志,是联接蒙昧与文明的源头,韩书清借一尊尊宝鼎把吉祥送到千家万户,将安阳的历史文化传播到世界,用鼎书写着殷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辉煌!
   (本报记者  林膑 郑兴伟)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RSS订阅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