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题研究>> 我对多元解读教学的反思 正文

我对多元解读教学的反思

2012-08-13 11:35 李旭坤 2012年8月13日今日文教A18版

                              文/李旭坤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理性的组织课堂论,要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的同时,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读解、创新思维的基本规律。让学生明白,解读首先是一种对文本及其作者的认同,寻找作品的最基本的含义,领悟作者的情感,并从中得到情与理、内容与形式的熏陶。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反复阅读与思考,从他人不同的角度,读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的“多元解读”才有意义。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读出“多元”,而是能把“一元”读出来,“多元”总是在“一元”基础上产生的,最基本、最一般的含义都没有理解,又怎么能奢谈进行“多元解读“呢?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进行反复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并学会调整自己的探究体验方向,由多姿多彩的极具个性化色彩的“多元解读”逐渐向具有意义上的共同指向性的“一元解读”无限逼近,最终到达两者的和谐辩证统一。 

    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

一、要掌握好多元解读的尺度

    或许在解读的过程中,有学生“别出心裁”, “多元解读”应紧扣文本 提倡多元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个性体悟与发现,决不意味着简单肯定学生不成熟甚至错误的文本解读。漠视文本的客观存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导向,无原则地认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任由他们带着肤浅甚至错误的理解走出课堂,是对多元解读理念的误读与曲解,也是语文教师的失职。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但是并非每种反应都能准确指向文本的核心。与众不同,那么就需要我们的及时“出手”。不管是从自我的角度来理解,还是从文本的角度来诠释,或者是从其他的层面来解释,我们都应该给学生一个解读的界定:这是一篇文学作品,既然是文学作品就要用文学审美的眼光来解读。所以说,用文学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这篇文章是我们必须要把握的一个尺度,不仅是我们自己,更多的是要让学生知道这个度。多元解读,它本身就是多元化的,不拘一格的,但是他又是源于对文本的正确的合理的解读,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臆想和揣测,多元解读也应该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二、抓住文本的情感,引导学生体验式解读

    文字需要学生亲自去品读、咀嚼、揣摩、体悟,进而感受到文字的律动,触动自己的心灵,激发自己的情感。与文中人物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激起情感的波澜。比如《散步》一文表现出的亲情,尊老爱幼,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再在生活中找到反面的例子,加深理解。甚至人们口头相传的俗语,表现出人们对年老者,幼小者,爱人的态度,说出自己的体验。

    三、尊重文本,防止学生误入歧途

多元解读是人们在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常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同时也融合了人们的认知特点及其规律。运用多元解读,孩子们能与作者展开对话、交流,形成思想的碰撞。尊重文本,尊重作者,是多元解读的关键。但孩子们对事物的理解,对社会的认知还停留在比较浅近的层次上,甚至会被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所左右,以致造成对文本解读的歪曲。面对此种情况,教师们一定要及时的因势利导,矫正他们不全面的认识观点,引导他们对文本进行正确的理解。

    四、 多元解读要解放思想,不唯“权威”和“标准”

  既然是多元解读,就要“以文为本”,求得“多元”。多元地解读文本,一直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所重点提倡的方式。在我们当代的阅读教学中有这样的一句流行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多元化的个体必有多元化的眼光,多元化的解读视角。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读者对文本解读的视角、广度、深度、过程、以及文本对他今后的作用都是不同的。多元解读文本,不仅是一种读者们在阅读时会出现的结果,更是现在大力提倡的一种阅读方法。如何让这种阅读方式科学化,发挥它的真正作用,正是语文学科在阅读教学中认真思索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把握特点,实施多元指导

    著名特级教师刘云生认为:语文就是透过语言去认识世界,从而掌握语言的学科课程;“语言文字在儿童那里鲜活起来了”是语文优质课的重要体现。拿到一个文本,教师必须对其中的词语进行深度把握,哪些词语学生容易读错、写错,是学生通读课文的障碍,须集中教学;哪些词语只需联系上下文意会;哪些词语要在文本中反复品读,深刻理解。也就是说,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一切了然于胸,而且要有明确的解决策略和方案。词语教学要避免走入误区:并非所有的词语教学都得在第一课时完成,并非所有的词语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并非新词才是词语教学的对象,词语的理解并非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六、既不能陷入—元解读的泥潭,又不能进行盲目的多元解读

过去的能语文课堂,充斥的是教师对教师用书的照本宣科,千篇一律的作品解读,甚至还有严重的政治化、模式化、功利化倾向,造成了学生思想的僵化。创造性思维的缺乏。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多元解读也不能盲目地多元下去,它应该是有边界的。任何解读都应该尊重作品本身。虽然读者自已的生活经验、文化积累决定了他对一个作品理解的深度,但无论多深、多广,仍然是对这—作品的理解,因而不能完全脱离作品本身,赋予其不存在的内容。        

新课程提倡的多元解读,给了我们了解学生的空间,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学生本真。遵循一定的原则,与学生一起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作者单位:甘肃省成县城关中学

相关新闻

李旭坤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