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技社区>> 支付宝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正文

支付宝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2015-03-27 17:27 岳新鹤 杨曼琪 科学导报今日文教周刊

     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嵌入式)专业  岳新鹤 杨曼琪

   

    随着电子支付在我国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发展形势最快、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方式。而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第三方支付方式就是支付宝,可以说支付宝的发展带动了国内网上支付的发展势头,让中国老百姓真正接触到网上购物的安全便利。浙江支付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独立第三方支付平台,由阿里巴巴集团创办。公司致力于为中国电子商务提供简单、安全、快速的在线支付解决方案。支付宝公司从2004年建立开始,始终以“信任”作为产品和服务的核心不仅从产品上确保用户在线支付的安全,同时让用户通过支付宝在网络间建立起相互的信任,为建立干净的互联网环境迈出了非常有意义的一步。支付宝在电子支付领域稳健的作风、先进的技术、敏锐的市场预见能力及极大的社会责任感赢得银行等合作伙伴的认同。目前国内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发银行等各大商业银行及中国邮政、VISA国际组织等各大机构均和支付宝建立了深入的战略合作关系,并且不断根据客户需求推出创新产品,成为金融机构在电子支付领域最为信任的合作伙伴。
    前不久,各大新闻媒体上陆续有老年人在超市集体使用支付宝买菜的新闻报导,并且目前在杭州、成都、青岛、嘉兴等地启动了使用支付宝付打车款业务。支付宝已发布了首批专属“二维码”,每位智能车队的司机都拥有一个专属二维码,便于乘客“即拍即付”。目前支付宝正在大力拓展线下的支付业务,甚至包括卖早餐的包子铺和报刊亭。支付宝已经逐渐深入百姓的生活。当很多与支付相关的都在推进第三方支付,但就在大家还集中在牌照与模式争夺的时候,支付宝已经笨鸟先飞。谷歌始终在推动刷手机支付,运营商希望将芯片集成在SIM卡上,但这些都进展缓慢,用户接受有难度。至于银行,一个IC卡置换推广都困难重重,更不要说移动支付。当网站上低价售卖拉卡拉刷卡器的时候,支付宝已经开始在最具社会舆论影响力和口碑影响价值的出租车上使用,据说还是用户自发探索出来的。如果真的是老百姓消费者与出租车司机共同开发出来的一种模式,支付宝的生命力会超强。
    如今支付宝站内支付囊括了转账、缴费、还款、担保、理财(保险、基金、彩票)等丰富的应用场景,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支付宝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完成水电煤、手机话费、固话宽带等的缴费,均无需任何手续费。也可以为国内31家银行信用卡还款,同样没有任何手续费。支付宝甚至与挂号网合作,开通了全国600余家医院和上万名医生专家的挂号预约服务。种种站内应用场景都反映了一点,支付宝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为消费者省时,省钱。相信支付宝今后也会致力于不断推出满足用户各种需求的应用,把线下的场景转移到线上,打造在线生活圈。可以说支付宝日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努力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同时增加了用户粘性。用户体验是各行各业各个公司获取利益的终极工具,把用户服务好了,钱还会远吗?支付宝很懂这一点。
    目前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面临着政策、赢利、竞争等多方面的压力和风险,但发展势头依然迅猛。支付宝在这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易观国际(Analysis International)近期发布《2008年第3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额总规模在2008年第3季度达到661.99亿元,环比增长率达23%,也高于上季度19%的环比增长率。其中互联网支付达623.58亿元,第三方手机支付达36.25亿元,第三方电话支付达2.16亿元在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中,支付宝所占市场份额到达58.1%,比07年第三季度的47.1%增加了11个百分点,占据了超过一半的江山。凭借强大的用户渗透性和黏性,支付宝已经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影响力最大的支付企业。
    从2010年12月起,央行陆续公示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申报企业,2011年5月23日首批发放牌照的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等企业占据了电子支付行业80%的市场份额,随着首批牌照的发放,多家企业已跻身“第一阵营”,呈现寡头效应。第三方支付行业将面临一轮洗牌。洗牌后,电子支付行业市场集中度更高,少数第三方支付企业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支付宝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无疑也将获益不少。加上最近支付宝公司内部的重组问题不断深化,由马云掌控的投资公司极有可能从雅虎和软银手中夺回支付宝的控股权,这样,更有利于支付宝的长期发展与规划。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支付宝的发展势头定将越来越猛,不断渗入到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支付宝的使用人群年龄范围也将扩大,更多的中老年人也将加入到支付宝应用的大潮当中,他的道路将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