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正文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2014-10-22 16:57 王斌宇 科学导报今日文教周刊2014年10月28日
       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施行素质教育,首先就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更新观念,乐于接受新事物,接受新挑战。要善于驾驭教材,很好运用科学的艺术教学法。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作为实施教育活动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职业素质: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道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人格,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较强的自律性。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学生言传身教,做学生各方面的表率。
       2、业务素质: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课堂教学能力、恰当地使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能力、学法指导能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自学能力。
        3、身体心理素质:应具备健全的体格,身心健康,充满活力,能适应繁重的教学教研工作。还要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调节能力,让自己时刻保持良好的身心状况。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营造创新意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及规律有了强烈的探索欲望、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意愿。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可以吸引学生,奇妙的实验现象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第一节化学课堂上,展示神奇的化学“小魔术”,通过酚酞试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白纸上显现出“化学”两个红字;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候通过改进的电热丝装置加热密闭锥形瓶中的少量白磷燃烧,既科学地验证了定律又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又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时,表演“魔棒点灯”实验,等等。但这种兴趣和好奇只是出于天性,还不是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该有强有力的动力维持、调控。这就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如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拉瓦锡、门捷列夫、侯德榜等科学家的故事和研究成果,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奋发学习的社会性动机。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形象、深入浅出的讲授、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语言、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等因素对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教师要有教法创新,鼓励学生思维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传统的授课方法是演示实验,得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虽然定律的理解上并不困难,但在应用中确实不容易,很容易出错。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学生缺乏知识的发现过程中的最直接的认识,改进后的本节课是这样的:教师通过电子天平称量蜡烛燃烧质量不断减轻从而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设计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等实验反应前后质量是否改变的装置,然后进行验证,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结论不一定符合定律内容,但在接下来的分析、讨论环节中学生都会有所收获。这就相当于还原了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从而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的理解。
       又如,由于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在此基础上,在学习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气体性质,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学生完成后,再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也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教材中的装置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能否进行改进,能否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等。改进过后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探索实验设计新方法,进行创新活动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的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如学习水的净化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棉布、棉花、沙子等物品自制一个净化水装置。在学习酸碱指示剂的时候,学生知道了石蕊其实就是一种植物色素,纷纷要求自己配制指示剂,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于是有了用紫甘蓝汁液配制的“亚新指示剂”、用红薯皮汁液配制的“清晓指示剂”等,经实验后效果还很不错。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材上用密闭的软塑料瓶变瘪来证明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但二氧化碳是仅仅溶解于水中吗?二氧化碳和水有没有发生反应呢?取反应后的溶液加入试管,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发学生思考:哪种物质使石蕊变红呢?是二氧化碳、水、还是它们反应产生的新物质呢?接着学生动手实验,自己得出结论,再引导写出化学方程式。 
        通过探究实验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表达自己观点,敢于动手实践的创新精神。
       四、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在网上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五、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提出具体方案并帮助实施。如连续几年进行对本市的安阳河和洪河水进行水质分析,提出了净化水的具体措施、防止水污染的建议;在学习生铁的冶炼后,参观小型炼铁厂等。
        总之,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在课内课外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1993年国务院颁布
      《教育的智慧》       林崇德
     《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