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中国历史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正文

中国历史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4-05-08 17:42 彭泽秀 科学导报今日文教周刊2014年5月13日
       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过程就应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过程的前进无非就是以抽象和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反应历史过程.”这里,恩格斯一方面指出了历史与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又强调了思维逻辑性对历史进行本质揭示、理性分析、规律总结的重大意义。由此看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必要,有助于《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关于:“向中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等任务的顺利完成。
  本文就个别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探讨。
  创设问题情境同因材施教结合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本步骤。学问,有学有问。这个问的含义包括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孔子要求学生“多闻阙疑”,孟子指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二者一脉相承,接要求学生有存疑精神。必疑必析疑,这就是一个思维过程。一般意义上讲,思维常常始于问题。通常情况下,人们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时,单靠再现已有的重视已经不够可靠时,一种新的思维过程就必然产生。根据词原理,教师应该时常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逐步养成阙疑习惯,不断提高析疑质量。例如:在我们学习元朝民族分化政策时,单靠再现四等人划分的基本情况,就去理解元朝的民族矛盾问题是不足取的。要紧的是创设四等人中的各自政治、经济地位及阶级属性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民族压迫的本质所在,揭示中国古代民族问题的内部规律。
  激发思维情态,变被动为主动
  教师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不断起着潜移默化作用,久而久之,学生设问析疑的潜意识里就会汇成丰富的思维源泉,为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提供前提条件。
  逻辑思维过程必然要求具有主动性,主动学习更能激活思维情态。因此,教师要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和思考。《学论》中要求教师在引导时要善喻,即“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其中是讲究导中和谐性,督促中的勉励性,指导中的独立性,克服注入被动性的教学原则,在今天仍有重要鉴定价值。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的教学中,是否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存在做法上的较大差异,注入被动式教学强调述记文化发展的条件,表现及其影响。其突出文化发展的个性和结论,具有承传性特点,这种教育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空间及境界,抑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过程,启发主动性教学则强调解析文化发展的共性和规律,具有总结性和发现性特点,这样的教学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营造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情态,促进了独立思考和探索过程。因此,在学习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时,照例强调分析其发展的基本原因和内部规律,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挖掘教材思维内涵,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其思维品质密切相关,在教学中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常情况下,只有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同时又具有优良思维品质的人,才可能有大建树。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突出表现在思维的独创性与批判性。
  思维的独创性与批判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在思维过程中,即尊重规律,又不循规蹈矩,既吸收积极成果,又不亦步亦趋。它的整个思维过程排除了别人暗示和定势的影响,从而严格而客观地揭示事物本质,慎重地检查事物结论所能提供的一切根据,进而使思维成果更为真实科学。通过思维推断,得出的结论充分体现思维的独创性与批判性,如果我们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提倡的话,那么,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就能够达到。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逻辑能力是一件大事,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当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措施不尽相同,无论何种方法,重要最终能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就应当给与充分肯定。
 
                                            (本文荣获国家教师科研基金会十二五重点课题一等奖)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