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正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1-05-16 15:24 肖月宁 2011年5月16日今日文教A14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肖月宁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给教学方式带来巨大变革,在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确实有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可度、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软硬件的配套等,信息技术该如何用,用到什么程度?诸多问题又如何解决呢?本文从实际出发,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存在问题、对策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但是,信息技术给教学方式带来什么样的变革?信息技术是否会影响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技术该在什么时候用,用到什么程度?我针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实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对于增大教学容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理解知识等教学过程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存在的几个问题 

    1.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上课重视不够,观念不能及时更新。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能力是关键。实施高水平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有一支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很多教师只有在上公开课或学校要求时才使用技术,只有极少数的教师在教学内容需要或学生学习需要时使用。主要原因是怕麻烦,课前做课件费时费力,上课时还得组织学生到多媒体教室去学习,很不方便,这就造成了大部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上课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 

   2.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一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不明确,为了“整合”而整合,为了“技术”而技术,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利用信息技术上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到底是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还是为了增大课堂容量,增加教学花样?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主体性不突出等本末倒置现象。 

    3.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技巧程度参差不齐,总体水平偏低。目前,多数教师已经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但是其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水平,与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表现在有的教师不能独立制作课件,有的教师不知道怎样在网络上搜索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有的教师不知怎样才能把自己的课件实现在网络上共享等等。例如,有位教师为了上公开课,请别的教师用PowerPoint为他做了一个课件,在上课时,因多点击了一下,进入了正在进行的下一页面,而他却回不到上一页,结果教学非常被动。 

    4.人机关系处置失当,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有的教师上课过分依赖课件,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而没有进行细节设计。课堂常常是整个幻灯片放映时间,课件设计过于丰富,课件成了灌输知识给学生的工具。有时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做法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不仅仅在于教学内容呈现的图文并茂、生动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创新性来激发。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智慧源泉。

    5.当前课堂教学模式还达不到整合要求 

    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中,还是由教师预先设计好教学过程,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来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加之教师提供的教学信息资源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的就很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在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和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求学生主动地、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从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显然,当前的教学模式还不能达到整合要求。

    6.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和“潜件”建设 

    硬件设备是以外在的物质形态存在的,易使人在感觉上立即得到一种投入上的满足,软件是知识形态的技术,是人类思维程序的外化,软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高投入的过程,不能使人在感觉上立即得到投入上的满足,“潜件”主要是指教师的信息化素质,“潜件”水平的提高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所以,在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进程中,各级教育部门对硬件设备建设的投入很大,忽视了对学科课程整合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教育软件资源的建设和教师的信息化素质的提高。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良好整合,就需要在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潜件” 建设三个方面同时努力。 

    二、对策探讨 

    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顺利实施课程整合的先决条件。教师必须系统地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促进者。 

    一堂好课与其说是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还不如说是以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使教学的内容得以充实,也促使着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不断改革,先进的科技成果,如幻灯、电影、电视、录音和语言实验室等一经产生,即被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也带来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数字化时代,电脑及其网络理应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如果把电脑及其网络视为解决教育问题症结的灵丹妙药,或攻破教学难关的万能工具,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要首先着眼于转变教师观念,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2、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扎扎实实地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能独立操作计算机,会开发简单的教学课件。独立操作计算机,就是要求教师会使用课件,能解决简单的突发事件,能制作课件则是进一步的要求。课件的来源不外乎网上下载、购买光盘、找人代劳、自己制作这几种形式,其中唯有自己懂得制作,才能灵活地、方便地制作出符合自己上课意向的作品。因此,要求教师既要懂得多媒体课件设计,又要有一定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授课过程中应用自如。否则,很容易出现生搬硬套、风马牛不相及的缺陷。 

    3、高度重视教学资源建设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和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要求学生自主地从丰富的信息资源中获取有效的教学信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 

    教学资源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良好整合的前提,所以要高度重视教学资源建设。要加大对教育软件投入,坚持“购买引进为主,自制补充为辅”的原则,搜索和引进国内外教育资源,整理学校现有资源,实现网上教育资源共享,并积极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发和建设教育资源,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信息资源体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应该在教师的引领下,各种教学方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因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遵循适时、实用、适度的原则,真正需要用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题应再恰当的时候,巧用信息技术,不能滥用,决不能喧宾夺主,取代学科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探究与解决,我将继续开展下去,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书目]: 

1、引用,何克抗教育论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处是通途”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束峰琛 

参考文献: 

李建平.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聚集新课程)[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晓芜. 探索信息技术教育核心价值理念,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