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之旅>> 学会融入世界,重新建构我们的未来 正文

学会融入世界,重新建构我们的未来

2022-01-19 15:42 李 顺 今日文教周刊
——十二感官论将肩负起人类新教育的使命
         成都十二感官教育咨询工作室 李 顺
         人类教育划时代已经到来,但这个新的时代是被迫的。它是人类的反思,是人类对自己错误的承认并负责,是人类为子孙后代留下的良知和良心。
        划时代的到来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两个报告为标志的,即2021年11月10日41届大会发布的《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以及此前发布的作为上述报告背景资料的《学会融入世界: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
        所谓我们的未来,是我们能够生存的未来。要保障人类未来的生存,就必须改变现状,就必须要有改变现实状况的新教育。这个新教育就是“学会融入世界”的教育,一种判然有别于此前的“人类优先”的教育。
        融入世界,其反向所指是人与世界的对立与分裂,这样的对立与分裂将会使受伤的地球反噬人类的生存,及至人类无法生存。人类为了挽救自己,就必须变对立分裂为融入,即跟世界和谐相处。
        融入是需要学习的。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尚无操作说明书。但由于笔者的极度敏感和高度关注,率先予以响应与回答。尤其是在怎么学的问题上,引入颇有心得的十二感官理论,于是更具实操性和创造性。
        一、为何要融入世界(上)
        人类世:一个已被和正在被破坏的世界
        十九世纪末,意大利地质学家斯托帕尼提出“人类世”概念,2019年5月21日,英国著名《自然》杂志报道,一批科学家投票选出“人类世”作为新的地质时代。此时代的特征是,人类作为地球力量,将深刻影响这个世界,人类不断膨胀的欲望将对地球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已经成为了一种地质营力。在瓦特发明蒸汽机以后,人已经成了一种主导的力量,影响着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冰冻圈、生物圈等。
        事实正是这样,比如说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驱动人类世“经济发动机”运转的燃料基本上取自于地下富含碳的材料,结果,每年约有40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气中,如今,大气中吸热的二氧化碳含量达到150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造成全球天气模式产生变化,平均温度升高。部分二氧化碳还被海洋吸收,改变了氢离子和碳酸盐离子在海水中所占的比例,令海水变酸。珊瑚、浮游生物和甲壳类动物可能因此走上灭绝之路。未来几百年,海水PH值的变动可能会达到近3亿年来的最高水平。
         在水资源方面影响。2006年3月16日,联合国发布了三年一度的《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报告称,地球上的河流、湖泊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淡水资源状况正以“惊人的速度恶化”。滋养着人类文明的河流在许多地方被掠夺式开发利用,加上工业活动造成的全球暖化,未来的水资源已严重受到威胁。全球500条主要河流中至少有一半严重枯竭,昔日大河奔流的景象不复存在。从非洲的尼罗河到中国的黄河,都面临着水源干枯甚至断流的尴尬境遇。世界第一大河,被埃及称谓“生命之河”的尼罗河,印度文明的发祥之地,现属于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它们到达入海口时的水量被大大减少了。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科罗拉多河和中国的黄河,则根本难以到达入海口。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长官克劳斯·特普费尔博士将这一现状形容为“一起正在制造中的灾难”。
        在土壤方面影响。随着人口迅速膨胀,人类对粮食的需求、对生存空间的需要大大增加,土地被过度开发或被建筑物占用,土壤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多源的污染,如含毒于有机物中的农药、洗涤剂、除草剂等;重金属工业废水或汽车尾气中的Hg、As、Cu、Pb等;放射性物质、病原微生物、生产生活垃圾等,都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土壤,破坏了土壤生态,甚至生产出有毒的粮食、蔬菜。其二,滥伐森林,引起大面积水土流失,土壤面积迅速减少。其三,盐碱化,在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地区,因人类灌溉而使土地中盐分逐渐增加逐渐盐碱化。
        在冰冻圈方面影响。由于全球变暖趋势明显,大气中吸热的二氧化碳含量达到150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造成全球天气模式产生变化。平均温度升高,冰冻圈灾害发生的频数和强度正在增强,已成为全球常见的自然灾害。频发的冰冻圈灾害严重影响了冰冻圈承灾区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冰冻圈地区的工农业与畜牧业、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旅游发展乃至国防安全,使承灾区社会经济系统遭受破坏。到21世纪末,其潜在损害可能达到全球生产总值的10%。
        在生物圈方面的影响。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人类只注意到具体生物源的实用价值,对其肆意地加以开发,而忽视了生物多样性间接和潜在的价值,使地球生命维持系统遭到了人类无情地蚕食,使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热带雨林被砍伐对物种损失的影响更为突出,估计从1990-2020年由于砍伐热带森林引起的物种灭绝将使世界上的物种减少5%-15%, 即每天减少50-150种,这个速度较正常化石记录高出135倍。
        在当前发生的所有生物灭绝事件中,不得不提到的是珊瑚礁的消失。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雨林”,是众多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过去五十年,由于污染、气候变化、过度捕捞以及海洋酸化,地球上四分之一的珊瑚礁消失,三分之一的珊瑚礁种类濒临灭绝。珊瑚礁及依赖于珊瑚礁生存的动物的消失,使海洋里的死亡区域迅速增大。
        在植被方面的影响,由于人类的过度采伐和不恰当的开垦,再加上气候变化引起的森林火灾,世界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据统计,近50年,森林面积已减少了30%,而且其锐减的势头至今不见减弱。
        总之,人类活动已铁定为一种重要的地质推动力,在已经持续了“200年”的“人类世”中,地球环境灾难是无法与人的活动分开的,而且无论是现实体验还是未来想象都令人战栗。
         二、为何要融入世界(下)
        人类世:弘扬生态意识与申张环境正义
       “人类世”的提出给了人类一个警示,也给了一个机会。过去人们在无知的状态下影响环境,未来人们必须弘扬生态意识,申张环境正义,清醒地控制和引导自己的行为,努力维系地球亿万年才进化出的这个刚好适于人类生活居住的环境,避免自毁家园。
       (一)弘扬生态意识
       我国有着强烈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意识。国家主席习近平11月16日上午在同美国总统拜登视频会上指出,“我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现在,生态文明的理念在中国已家喻户晓,成为社会共识。”
       我国的生态意识具有很深的根基。我国的传统文化就包含有强烈的生态意识,这种生态意识和当今世界的生态观念是相通的。
“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主题。“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易传)。这里的生,就是草木生长,就是创造生命。“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此,“生”即“仁”。周敦颐曾说:“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程颐认为“生之性便是仁”;朱熹认为“仁是天地之生气”。所以儒家主张的“仁”,不仅亲亲、爱人,而且要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因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张载说得更具体,他认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思是,世界上的民众都是我的亲兄弟,天地间的万物都是我的同伴。
       国际上,同样有着强烈的生态意识。作为十几亿天主教徒精神领袖的梵蒂冈教皇方济各指出:“我们必须保护地球,我们不能再像榨橘子汁一样榨干它了。我们可以说,保护地球人人有责。”
        前面提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融入世界: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的文件中指出,“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性是一体的,我们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的命运与地球上所有其他生物、要素和力量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并要求未来的教育要“坚定地将所有人类重新定位为生态局内人,并早已嵌入到生态系统中——通过情境教学法,我们坚持与真实受损的地球和所有的地球栖息者一起学习‘与麻烦共处’”
        全世界有一个称为“倒计时”项目,这是应对气候危机的全球重大合作项目。该项目呼吁全球政界、商界和科学界的领导者,以及有影响力的人物和公民积极参与。
        选用“倒计时”这个名称是为了响应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号召,要将温室气体净排放量降到零,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最严重的影响。“倒计时”项目聚焦大自然、食品、交通、建筑环境、电力五大问题。
       “倒计时”项目邀请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参与进来,为实现全球零排放尽一份力。不是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而是要扩大并把许多人已经取得的非凡成果融合起来。目前响应积极,已经有50个政府主管部门针对气候问题给出了强有力的解决方案。
       习主席也承诺,“中国将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强度降幅。中国讲究言必信、行必果”,并要求“各国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兼顾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民生”。
       (二)申张环境正义
       从生态意识到生态保护行动的路既长且难,其间需要坚持的就是环境正义。
       所谓环境正义,就是指在处理环境保护问题上,不同国家、地区、群体之间拥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必须公平对等,体现了人们在利用和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对其权利和义务、所得与投入的一种公正评价。环境正义理念,最初是针对美国国内在选择有毒废物填埋场时所存在的不平等现象而提出的。1982年,美国政府在北卡罗莱纳州以非裔美国人和低收入白人为主要居民的华伦县,修建了一个掩埋式垃圾处理场,计划用于储存从该州其他14个地区运来的聚氯联苯废料。这项决议遭到当地居民的抵制,在联合基督教会的支持下游行示威。在一次大规模的抗议活动中,由几百名非裔妇女和孩子,还有少数白人组成的人墙封锁了装载着有毒垃圾卡车的通道,并与警察发生了冲突,在冲突中,当局逮捕了400多人。此事激起了人们对不平等使用社区土地这一种族歧视新现象的广泛关注,环境正义运动自此正式拉开了序幕。
        长期以来,在全球性的环境危机背后,却存在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一方面占全球极少数的发达国家消耗和浪费了过多的资源,并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破坏和制造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另一面,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却缺乏必要的资源,并承受了巨大的环境危害。环境问题是人类迄今为止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环境问题的出现使社会经济体系和道德观念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战胜这一困难,全世界各国只有改变价值观,实现“环境正义”,确立起公平分配有限的地球资源和承担环境责任的原则和制度。尽管环境正义理论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但通过环境正义这一视角,我们至少澄清了环境是地球人共同的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种族对环境资源享有权利和义务,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地区和不发达国家的环境分配问题指引了方向,环境正义的崭新生命力决定其远大的前途。
       三、学会融入世界(上):十二感官之自然融入
       奥地利哲学家、教育家斯坦纳认为,人们实际上有十二种感官。人们已熟知的有五种感官,除此之外还存在着生命、运动、平衡、温度、语言、思想和自我七种感官。这十二感官构成了一个人自身关照、自身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全部方式,这些已被当代科学研究所证实。因此,融入世界,就必须通过十二感官而别无它途。而所谓学会融入世界,则是十二感官与生态意识、环境正义连通,从而与世界情合理同、命运与共,如前面提到的,与真实受损的地球和所有的地球栖息者一起学习“与麻烦共处”。
       十二感官融入世界有三种方式,即自然融入、审美融入和理性融入,下面分别用上、中、下三节来讨论。本节讨论的是十二感官自然融入世界的问题。
       自然融入是指人与世界天然相处,是人对外部世界的天然依附,这是“不学而会”的。但我们在“学会融入世界”的教育中,又学什么呢?回答是,要学会呵护感官,让感官守住初心,不变色,不懈怠,一如既往地与世界融合在一起。
       1、触觉的自然融入。十二感官中的触觉感官是个体生命第一个对象明确的感官,它要告诉我们的是,人与世界本来是融为一体的,婴孩与世界混沌为一,后通过触觉慢慢与世界区别开来,当会说“我”的时候,便与与外物有了明确的边界。但是,刚刚走出混沌的孩子又迫不及待地回到那个曾与他们混沌为一体的世界,以与天俱来的莫大兴致和好奇去触摸万事万物,这都是我们每一个人亲历过的。对世界或亲、或爱、或敬,贯穿整个人生。在学会融入世界的教育中,遵循触觉特性,保护孩子对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2、生命觉的自然融入。十二感官之生命觉感官,是感知关心自我的身体痛痒并由此感知外物的痛痒。从融入世界的角度看,它是生命与生命的融入,它能体验到动物、植物,甚至水土、金石的生命,建立起“卿卿我我”的关系,时而关切,时而对话,共情于天地间。在后面谈及的审美融入中,生命觉是最为活跃的一种感官。生命觉告诉我们的是,在学会融入世界的教育中,如何深刻地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3、动觉的自然融入。十二感官的动觉,不是指人仅仅的“会动”,而是指人在有心灵意向和先天携带而来的“生命计划书”指引下的“行动”。因此,动觉有着鲜明的个性、兴趣、特长和志向。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清者语荷,雅者抚花,均表现出人类融入世界的旨趣。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歌德,对于世界(大自然)除了感恩之外也心怀敬畏,而且付诸行动。在他六七岁时,他做了一个小祭坛,上面摆了蜡烛、藓类植物及其它的天然物品。除此之外,他用放大镜透过阳光将祭坛上的蜡烛点燃,祭奠自然万物。
       4、平衡觉的自然融入。十二感官之中,平衡觉是最为明显地表达出融入世界的自然性,因为我们身体的平衡离不开地球引力,离不开所处空间的参照物质,离不开空气动力等,只是我们习以为常而不被觉知。于是,人们错误地放大人“顶天立地”的独立性,看轻对地球及万物的依附性。从平衡觉切入到融入世界,就是为了纠正这一错误。
       5、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自然融入。这是我们熟知的眼、耳、鼻、舌四种感官。听到外界声响,看到万物形色,闻到各种气味,品尝到各种味道,这四种感官融入世界是太自然不过的了,我们无时无刻地与天地万物相连。然而,如今这四种感官与触觉的自然融入特性遭受到严重的阻碍和破坏,直接世界的融入异化为间接世界的沉迷,大自然的育人性被书本、课堂和分数取代。今天提出的学会融入世界,实质就是解决感官的回归问题,即回归到现实世界来,回归到大自然中来,回到自然性融入中来。
       6、温度觉的自然融入。十二感官的温度觉,是地球环境温度与我们身体温度的自然性融入,我们的身体敏感地经验着寒暑冷暖。温室效应和候鸟式生活方式,严重影响、损害了我们的温度觉的自然性融入,长此下去,人类在万物优胜劣汰中将变得十分脆弱。因此,人必须与酷暑和寒冷相融,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会融入世界的意义就在这里。
       7、语言觉的自然融入。一旦我们有了语言觉,生命就开始更加广泛地融入世界。人的早期,这样的融入是大都是耳濡目染,口耳相传,是很自然的事情。当语言成为课程后,便多了间接性,要更好地融入世界,就必须拥有更为自由的语言觉知,就必须掌握更多的语言符号。孔子说“多识禽兽草木之名”,其中的“名” 就是“语言符号”,语言一一对应着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而“识”便是融入,“多识”是以多读书为前提的。哲学家告诉我们,语言的范围就是世界的范围,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我们浸润在语言中的宽度,就是融合在世界中的宽度。
       8、思想觉的自然融入。思想觉在原创者那里又称观念觉。我们汉语中往往是“思想观念”合用,这样有好处,因为思想跟观念很多时候是难以明确区分的,有的虽然达不到思想层次的观念,但你又不能说不是思想,二者都同属一个“理”字。学会融入世界,就是要求地球上所有的人,在万事万物中去感悟真理,追求真理,达于共识,树立“同理心”。其实这不是什么高深的事情,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格物致知,只是致知的深浅程度不同罢了。同理心中的“理”,一是人类基本的理,一是人类某群圈的理。从思想觉融入世界,是从群圈出发,走向人类。
       9、自我觉的自然融入。十二感官的自我觉,是指承认别人的独立性。那么,在学会融入世界中,则是指承认对象世界的独立性,即任何植物、动物都是合理的存在物,都有独立性。同时自觉我会调动温度觉、生命觉、思想觉,以友好心、同情心和同理心去与世界万物相融。
 
       四、学会融入世界(中):十二感官审美融入
       审美融入是比自然融入高一层次的融入。虽然说“世界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是,看到美的眼睛是非本能的而是文化的,具有前理解性质的。
       审美融入的表达形式是美文的,即所谓的“诗意栖居”。从内容看,包括知识、情感和哲理;从形式看,包括诗歌、散文、小说、随笔、绘画等等。
       审美融入是经验的,需要体验、感悟、会意和灵感。
       审美融入是有层次的,十二感官的审美融入,具有明晰的层次感,即从直觉经验到体验再到感悟。让人在知景交融、情景交融、理景交融中体会和表达大千世界的美!
       美无处不在,人的十二感官被紧紧吸引,在感官与世界的融汇中产生出对世界无比的敬畏和无限的柔情蜜意。
       1、触觉审美融入。触觉在审美融入中,起到“基础”、“开关”的作用。前面说得很清楚,个体在生命计划书的引导下,动觉活跃起来,同所有感官一道,主动积极地去触摸世界。正因为有生命计划书的指引,触摸也就有了选择,其表现为兴趣、爱好、倾向、特长,于是就会有丰富多彩的审美形式和审美作品。
       2、生命觉审美融入。生命觉的审美融入由内到外地感觉、体悟和同情。首先是进入自己的身体去感知自身的不适与疼痛,得到被解救而产生的幸福感。然后是进入别人的不适与疼痛,并且同情、帮助和解救,比如“农夫心内如汤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了天下劳苦大众获解放”等。这种融入还推而广之到万物世界,比如林黛玉葬花;比如贾平凹放走云雀的事:他看到“云雀在老头的逗弄中,总是在笼里不安宁,左一碰,右一撞的”,那只云雀的“歌声变成沙哑的痛苦呼喊”,于是有一天,贾平凹偷偷打开老头的鸟笼把云雀给放走了;比如这次的云南,人们为大象群的迁移保驾护航。
      3、动觉审美融入。动觉的审美融入,更多地体现在对于喜爱之物是的行为呈现,比如养护花草、养护动物、培植假山、写诗绘画等等。这些行为是人生命中带有普遍性的审美享受。由于动觉受生命计划书的指引,在审美选择上有兴趣倾向,比如有的人喜欢养动物,有的人不喜欢;有的人喜欢月季花,有的人更喜欢牡丹花;有的人喜欢山水假山,有的人则喜欢廊桥庭院;有的成为诗人,有人成为画家等。
       4、平衡觉的审美融入。平衡觉的审美融入,首先是空间的美,由于人拥有半规管而具备完整的直立能力,因此能体验到顶天立地(天地人三才)平衡的美,如“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京剧《沙家浜》)。其次是人际和谐美,这是感觉器官社会性发展,其要义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四个方面,都讲的是和谐与平衡。其三是天人合一的美,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平衡的美,“想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如果说平衡觉的审美融入,偏重于情感的融入,是诗歌。那么后面谈到的平衡觉的理性融入将偏重于思想的融入,像论文。
       5、嗅觉的审美融入。嗅觉的审美融入属于美德体验与美德传递。嗅觉是十二感官中唯一一个被动的感官,无法抗拒外来气味进入体内。我们所有人的责任就是为“香”而战。有成语“明德惟馨”,意思是真正能够发出香气的是美德。个体气味的美,“珮声犹隔箔,香气已迎人”(唐·韩偓);生活环境气味的美,“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无论是个人,还是区域或厂矿,气味当是社会审美规范。
        6、味觉的审美融入。味觉的审美融入蕴含人类生命的真谛,包括五个方面内容:首先是体验大自然慷慨赐予的美味,“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李清照);其次是感恩大自然无私地滋养人类,食物是从大自然中获得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苏轼);其三是敬畏生产者的辛勤奉献,“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其四是尊重不同群体聚落的饮食文化;其五是呼唤绿色食品。
        7、视觉的审美融入。眼睛是审美融入的主要感官,“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山水田园、花草竹木、虫鱼鸟兽、日月星云、人物事件等等所留下的诗歌美文不胜枚举。正如我在《致敬邂逅》一诗中写的那样,“我们邂逅太阳,他让我们的眼睛,奇奇怪怪地装满世界的徽章,发酵泪凝,竟然成了,三教九流思想,万卷书香。”
        8、温度觉的审美融入。温度觉的审美融入是走进“刚刚好”的舒适场,如白居易的“青苔地上消残暑,绿树阴前逐晚凉。轻屐单衫薄纱帽,浅池平岸庳藤床”,杜甫的“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又如陆游的诗句“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都在寻求“舒适场”。
       “刚刚好的温度”不是绝对的温度值,一年四季的不同温度不但给予世界万物的生命赋能,而且也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这两个方面都需要人类融入到它们的意义和美中去。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秦观的“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刘禹锡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陶渊明的“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等等。
“刚刚好的温度”是你、我、他相互融入的美感特征,是人际交往的美感特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交流的美感特征。
        9、听觉的审美融入。听觉从三个方面切入审美融入:一是聆听大自然动人的声音节奏及其意义,如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小学课文《大自然的声音》里还有很多例子;二是聆听音乐及其意义,音乐无国界,融入世界的教育,是全世界的契约,音乐是融入世界的纽带和桥梁,如小泽征尔在听到中国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时,激动得跪倒在地,泪流满面;三是聆听别人的心声及其意义,即中国古话说的“锣鼓听音,听话听声”,这在学会融入世界的课题中,本质上与聆听音乐相同。
       10、语言觉的审美融入。语言觉的审美融入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感知和感受他人、他民族、他国、他物的语言美学内涵,具体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感知和感受语言的构建美(语言技巧,结构排列)、节奏旋律美(娓娓动听,平仄对仗、押韵)、意蕴深刻美(这是审美融入的重点,声情并茂,言之有物,唐·储光羲“惠言若黄金”);
       二是用自己的语言去塑造言语的建筑美、节奏旋律美、意蕴深刻美、和谐得体美(亲切入耳,好话一句三冬暖);
       三是感知动植物的“语言”,聆听动植物的诉说,如《致敬邂逅》所写,“我邂逅后山松涛,它往我脆弱的肝胆注入仰天长啸,难道是知己?后来一路的艰难风里浪里,竟能踏歌远航。”
       11、思想觉的审美融入。思想觉的审美融入包括人与外物交流碰撞和人与人交流碰撞两个方面:
       一是人与外物交流碰撞会产生的思想美,如远古诗《甘瓜抱苦蒂》,“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利傍有倚刀,贪人还自贼”;又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秋露,流响入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王安石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二是人与人交流碰撞产生的思想美,有人说过,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融入世界就是融入沙龙、讲座、论坛、峰会,与志同道合者,与有思想有抱负有情怀的人交流与碰撞,思想智慧的花朵就会盛开;还有就是融入书本沉浸式阅读,与先贤前辈交流碰撞,美的思想花朵也会盛开。
        我在《思想觉之歌》中这样写道:“我们的世界,经得起碰撞的是思想,最需要碰撞的也是思想。如果思想来自一朵花,就碰撞成果酱;如果思想来自虹霓,就把它碰撞成锦绣文章。”
         12、自我觉的审美融入。自我觉的审美融入,是从对象世界发现自己的美,以人为镜、以物为镜。对象世界不以我这个自我而存在,我的美是他(它)们赐予的、赋予的。我在《致敬邂逅》一诗歌中这样写道:“我邂逅门前小河,清亮的水流进我血的温热,就如跟母亲长长拥抱,从此我的生长形态,都是她淡淡的乡愁模样。”诗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我的模样是我母亲和家乡的母亲河赐予和赋予的,“我”从对象世界看到了“我的生长形态”。屈原的《橘颂》有句“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意思是即使你现在年岁还轻,却已可做我钦敬的师长。你的品行堪比伯夷,我要把橘树种在园中作为榜样。
        “自我”还包括大我,这个大我或团体,或民族,获国家,或人类。毛泽东诗“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是他在即将长征时,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国民党统治相对比,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是毛泽东的“大我”。毛主席的诗用在这次新冠疫情更是恰当不过了,我国跟美国相比较,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的幸福和美好,这是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我之“大我”。以“大我”融入世界,还有坚定意志和奉献精神之美,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五、学会融入世界(下):十二感官之理性融入
        由于人类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科学发明创造,人类世界已经回不到刀耕火种的方式了。因此,如何改变人类世的形象,即改变破坏性人类世为建设性人类世,是人类当下的责任和担当。这种建设性人类世表现为还原与拯救、开拓与创新,那么,我们的学会融入世界,就是学习、参与到还原与拯救、开拓与创新之中。
        还原与拯救,是生态的还原与拯救。习近平主席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把被砍伐侵占的山水还原到从前的模样并产生更高的生存价值;珍·古道尔在《希望:拯救濒危动植物的故事》一书中讲到一些曾经濒危的物种被人们关怀,最终得以避免灭绝,这就是拯救。
        还原与拯救是需要科学技术作为理性支撑的,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开拓与创新,即不断地用发展了的科学技术来帮助还原与拯救,探索发现更大的宇宙未知来修正弥补被破坏了的人类世。
        1、触觉的理性融入。从自然触觉融入到审美触觉融入,是直觉的情感的融入状态。为了让我们的融入更具有时代针对性,就要把  我们的经验的触觉细胞,建构为理性的触觉细胞,再延伸为“工具细胞”,比如我们去月球触碰它的土壤,我们去火星取回它的矿物质量,我们就要通过火箭、宇宙飞船以及纷繁复杂的科学技术。显然,这样触碰世界的感官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
理性及其工具细胞,是人类由个体元素步入群体元素,因此,也可以称为人类理性工具细胞。人类应该懂得命运共同体、荣损与共、抱团取暖。
        2、生命觉的理性融入。人类是世界上唯一能学习、拥有理性的一个类别,通过知识去融入到生命的医学救助,而且在某些特定时期,是整个人类都同时在做这样的融入,比如从去年到现在的新冠疫情,国际国内救治与援助。还有通过专业技能去融入到生存苦难的救助,扶贫济困,灾变救护,灾后重建;通过理性及其教育融入到预防、遏制摧残生命的战争;通过理性及其教育融入到规范机器人、克隆人的赋能与道德等等。
        生命觉的理性融入还关系到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其融入是通过理性去认识、掌握动植物的生命规律及其相应的科学种植、科学繁衍、科学养护,以及对濒危动植物进行科学施救。
        3、动觉的理性融入。人与其它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动觉,动物融入世界完全是自然形态的,而人则可以通过科学技术使动觉变得无限可能。在触觉里我们已经讲到“工具细胞”,人的本质就是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因此动觉的理性融入就是“工具融入”。通过工具融入使我们国家出现了无数个一小时、半小时经济圈;通过工具融入使得地球变成了一个社区、村落;通过工具融入真正实现“上九天揽月”。就作为个人动觉来说,我们要的是让思想长腿,理想腾飞,而且前有来者,后有追兵,无穷尽也。
        4、平衡觉的理性融入。在平衡觉的自然融入中曾经谈到人体平衡是“自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与统一,是自然属性。在此讨论的是,平衡觉融入中的“人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与统一,即离开了肌体功能而上升为社会属性和宇宙属性。
社会属性方面,包括个体与群体、群体与族类、族类与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平衡是功能、价值和意义的综合体,没有很高的理性无法济其成。所有人类每一个体都必须下足关于平衡的知识储备功夫,构建平衡的有效理性体系,才能真正做到带着理性进入融入状态。
        宇宙属性方面,包括人类与山水草木虫鱼鸟兽、日月星辰、太空的关系,其平衡同样是功能、价值和意义的综合体,同样需要知识、技能,才能做到带着理性进入到融入状态。
        5、嗅觉的理性融入。嗅觉是从感性走向理性的,也是其它动物无法比拟的,因为人不但能的感觉到气味的良莠,而且能通过知识判断性气味对人类身心是否有利还是有害。有害的气味大多数是源于科技而产生,因此也就必须通过理性融入去解决,比如消除家居办公室装修产生的甲醛伤害;解决工业生产过程中电焊、电镀、冶炼、化工、石油产生的腐蚀性气体伤害。
        医学上,嗅觉的理性融入可以发现、判断个体产生的气味(异味)与人体哪些脏器、机能有关,并从而施治。
        6、味觉的理性融入。人类过度追求调料美味,导致添加剂泛滥,迷途知返,如今人们从追求膏腴回归到素淡,这里面充满了理性的参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味觉理性融入。
        味觉同样会上升到人生况味的社会层面。这里的味觉理性融入,就是带着知识技能去解决酸甜苦辣的人生问题,或自己的,或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人的,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
        7、视觉的理性融入。眼睛带着思想一起行动,哪怕是无意识的一瞥。所谓的“法眼”,是指一个人水平和境界,就是我们说的“理性”。每一个人都能到达“法眼”层次,并且带着法眼融入世界,去观看世界上的人、事、景、物,洞察风云变幻的政治角逐,督察光污染、雾霾天气之类的环境污染。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存者留下良好的环境而睁开法眼。
       8、温度觉的理性融入。在温度觉的自然融入中,我们知道了人体对外界的温度十分敏感,四季温度变化影响着身体。但是,由于科技发展,人们差不多在“恒温”中生存,或冷暖气,或候鸟纷飞,人的温度觉严重退化。“不冷不热,五谷不结”,无疑温度觉的退化将会对人的肌体产生危害。温度觉的理性融入,就是科学地遵循天地时序地活动在环境中,这时已是超越自然而上升到理性了。
        温度觉的敏感还表现在人际之间的温度感,人的情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等等都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温度感受。同则近之,异则远之,温度觉的理性融入就是在这样的选择中进行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温度觉的敏感,自然担忧到温室效应。理性融入的任务之一就是去解决地球表面日益增高的温度问题。
        9、听觉的理性融入。大自然的声音,有时也惊心动魄,让人胆寒,但这毕竟很少。而人类发展和科技繁荣制造出来的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噪声和社会噪声,严重伤害人类的身体和精神。噪声污染不仅对人类造成伤害,而且对动植物、山体、建筑物也会造成危害。听觉的理性融入,就是通过理论和科技解决噪声污染问题。
        10、语言觉的理性融入。在学会融入世界中,语言已经属于比喻性的“泛语言”了。我们可以列举出新新语言、科技语言、动物语言、植物语言、天地语言和异国语言等等语言,以表示我们主动积极地理解世界的欲望。这不是我们的臆造,古人就知道“禽有禽言,兽有兽语”,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写有《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语言的理性融入,就是读懂禽言兽语和大自然的话语。还有就是力所能及地掌握异国言语,拓宽融入界域。
        11、思想觉的理性融入。思想长着奔跑的腿和飞翔的翅膀,因此思想的区域就用跑了多远,飞了多高界定。思想觉就是在此区域内交流碰撞所获得的觉知和感受,即觉知自己的思想,感受别人的思想。同时在这样的觉知和感受中形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理解,并在相互的理解中追求真实,去除虚假。
        思想觉的理性融入,就是踏遍世界寻找知音和同志,共同恢复和谐相处的地球环境。
        12、自我觉的理性融入。自我觉的重要含义就是认识自我并尊重别人,眼中有别人,因为别人也是一个完整的自我。只有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自我不是谁人的附属物,才能真正做到和谐相处。
        再将个体自我放大为“群体自我”,直至国际邦交。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在相互理解、尊重、互信,才能使相互关系正常化,如果做得相反,就会造成恶果。比如这次新冠疫情,美国因应对不力造成了这个国家的空前灾难。为了转移视听,美国政府颠倒黑白,甩锅给中国。结果虽然没有得逞,却使两国关系形成了巨大裂痕。
       自我觉的理性融入,既坚持自我、群体自我的独立性,又承认别人、别团体的独立性,才能使融入成为可能。
        六、与读者对话
         在阅读过上述文字之后,读者可能会产生这样一些疑问:
         首先是,十二感官都是这样“单兵作战”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在与外部世界接触、交流、碰撞中,往往是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协同战斗的。比如面对一棵结满李子的树,你可能会去摸摸它,这里就有视觉、触觉、动觉参与;当你摸到树时,会感觉到它的温度,这里就有了温度觉的参与;你还会闻的李子成熟时的气味;你还会想到这李子怎么没有人摘呢,一个典故马上拥挤进你的脑子里,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或者是“瓜田李下,难以说清”,这便是语言觉、思想觉参与了。如果还讲下去,我可以把余下的感官都请到这棵李子树下来,完成十二感官集结。
        其次是,自然、审美、理性三种融入方式,有时区分并不明显,是否放弃这样的区分呢?回答是,区分还是有必要的。虽然事物、事情、事理混沌一体,却因行文而拆开,这是古今中外所有语言表达的无奈。但我还是得告诉你,三种融入方式毕竟有着自己的规定性,在某些融入世界的情景中,可以独立而为。
        第三,“人类世”本来是一个地质学概念,怎么在你的文章里好像成了一个贬义词?我的回答,也不完全是。我首先讲到人类世中,因为科技加快了对地球的破坏,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还讲到,人类世既然回不了刀耕火种,那就得通过科技解决问题,即利用科技去拯救地球,所以在十二感官融入世界中,特别讲到了“理性融入”。理性融入大多与通过科学技术方式,去拯救我们的生存环境有关。
        还有一个不是读者能提出的而是我想说的问题,那就是十二感官与教育的问题。在我接触十二感官时,因为正做着研学旅行方面的事情,所以依据十二感官理论设计研学实践课程。随着研究的深入,后来拓展到普通教育。接下来,当打算撰写本文时,十二感官论竟然可以卓立于世界新教育的坐标点,并试图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学会融入世界”这一崭新教育的切入点,或者说抓手。
 
【作者简介】
        李顺,学者、诗人。四川师范大学课程教学论研究生。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中国青年写作理论家协会理事,中国阅读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基础教育评估监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十二感官研学实践教育创始人,四川省研学实践劳动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曾获国家、省级教育科研一等奖7项;在《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育报》、《四川教育》等国家级、省级核心刊物报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的著作有《语文教学本质新探》(专著,云南教育出版社)、《推广教育科研成果的开发性研究》、《学习潜能开发导论》(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做人-作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情真笔健写华章》(合著,重庆出版社);《高考作文怎样得高分》(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数篇诗歌散文。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