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书写作>> 劳动之美的照亮 正文

劳动之美的照亮

2023-08-26 11:09 李凡 今日文教周刊
北方工业大学中文20-1   李凡
 
        在中国文学史上,把自己的躬耕之甘苦、田园生活写入诗歌的,陶渊明堪称第一人。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写道:“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造中得到充分的歌颂。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
        陶渊明虽然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但他确实受到过儒家文化的影响。他少时“游好在六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无不是他接受儒家思想的表现。然而陶渊明在对儒家仁义道德“志彼不舍”的同时,认识到劳动和谋食的重要性。孔子曰:“君子谋道而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过多地强调了仁义道德的重要性,而对应当作为生命和仁义根基的“食”强调的不够。陶渊明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实践中认识到了谋食的重要性,因此他多次在他的诗中表示“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廖仲安先生甚至还将陶渊明的劳动实践与儒家“固贫守节”的思想对立起来:“因为贫困生活的逼迫,他开始觉得孔子说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话非常不切实际……于是不得不学起老农来了。”
       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发现了生活的美与躬耕的辛苦。“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恬静、悠闲。陶渊明是亲身参与了农耕劳动,并用诗写出躬耕之体验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袁行霈先生称赞:“带月荷锄归”一句尤妙,区区五字即可见渊明心境之宁静、平和、充实。”陶渊明从晨起到将月带归一直在躬耕,然而还是“草盛豆苗稀”。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写出了农作的辛劳。“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几句从时间、天气、身体方面下笔,体现了农民躬耕的辛苦。
       陶渊明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他安顿生命的终极意义。《归园田居·其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并非是现代汉语中的“大自然”,而是非人为的自然自在之状态。“返自然”是陶渊明哲学思考的核心。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虽然生产劳动很辛苦,但陶渊明深有意味地希望“但愿长如此”,因为躬耕可以让生命按照其自然规律顺化,而且能够在田园劳作中保持本心,获得心灵的洗涤。戴建业先生在《澄明之境》中说:“勤劳和汗水换来了他那种踏实的生命感。”
        陶渊明的诗歌让充满玄言诗的诗坛重新换发了艺术的生机,使诗歌与田园生活相结合,将“劳动之美”被照亮,在一代又一代读者心中筑就了精神的家园。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