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书写作>> 浅谈收集素材对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正文

浅谈收集素材对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2019-09-24 16:42 苑肇波 今日文教2019、9、24B11版
                          山东菏泽市经济开发区陈集镇人民政府 苑肇波
      要做好新闻写作工作,积累素材是基础、是关键。只要掌握的材料充足,不但写文章可以得心应手、扎实丰满,而且还能加强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可塑性,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尽量熟悉采访对象各方面的情况,自觉养成勤于积累素材、精心储存素材、灵活运用素材的好习惯。
      勤于积累素材。新闻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衡量一条新闻价值的高低,首先不是由写作技巧来决定,而主要由事实本身的价值决定。新闻事实是第一位的,写作技巧是第二位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再高明的厨师,如果没有充足的原材料和各种佐料,技术再好也做不出来美味佳肴。因此,要真实反映客观事物,只有掌握丰富的素材,有了对比和选择的余地,写出的文章才会血肉丰满,更加生动感人。
      有一次,我采访山东定陶冉堌卫生院职工张洪莲,她的丈夫参加过对越反击战,时任冉堌镇武装部部长,夫妻俩人平时工作都很忙,但张洪莲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十余年照顾病瘫在床的老人,光是采访她比较感人的故事就有十多个,然后,我逐一进行了对比,筛选出了其中最感人的5个故事,写成了3000字的人物通讯,发表在《中国妇女报》、《联合日报》、《菏泽日报》、《曹州晚报》等中央、省、市8家新闻媒体上,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张洪莲成为当地群众争相学习的榜样,后来被评为山东省尊老敬老模范。如果我只采访了四五个故事就感到满足了,那么更多、更感人的孝老敬老故事就可能被漏掉了,所以我在多年的采访中针对素材的收集,一直坚持“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采访作记录从来都是认真的,从事新闻写作20多年,光是写满素材的采访记录本就有四五十本,一些人对我的做法不认可,认为这样是浪费时间和浪费精力,我则不认同这样的看法,做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任务不仅仅是为了写稿子,还包括搞好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动向,了解群众的思想感情、意见建议、呼声和要求,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党的耳目、参谋和助手。有些调查的情况不宜在报纸上公开发表的,但可以写成来信、内参、调查报告,供领导参考,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有人说过,新闻记者应该是社会活动家。如果一个新闻记者对自己所在地区和所分工的行业全面情况缺乏深刻系统的了解,就很难做一个称职的记者,担当起一个社会活动家的职责。就是单从写好新闻报道的角度来讲,如果缺少较为丰富的采访素材,要想把稿件写得丰满扎实,那困难可想而知。
      精心储存素材。收集、储存和运用好素材,这是从事新闻工作职业的业务需要,也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收集储存的素材应该是广泛的、有价值的,不仅包括各类采访记录、会议材料、各类总结、个人讲话、统计资料、剪报录音等等,而且还包括风土人情、民间故事、群众语言等多方面的内容。有些有价值的素材应分门别类的按顺序妥善保管。有人认为搞新闻报道是一项时效性很强的工作,时过境迁,收集储存那么多素材,都是白费劲。我认为这些说法是偏面的,有些材料即便当时用不上,但说不定以后什么时候就可能运用到你的文章里,让文章内容更丰富、更精彩。
      1998年5月,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要推出一批农业战线宣传典型,约我写一篇养殖方面先进人物的文章。我立马想到了养狐状元王德雨,于是就上门采访,记录了一些材料,但文章写出来总感觉枯燥乏味。后来我就找出这几年所收集到的关于王德雨的发言、图片等,加以整理,写成了消息稿《养狐状元王德雨 致富不忘众乡邻》,效果明显不一样,该文先后在《农民日报》《大众日报》《农村大众》刊登,当年就在全国农民报协会征文中获了奖。
     灵活运用素材。常言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收集储存素材是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的,但是,一旦所储存的素材在你的写作中发挥出作用时,就会使你感到莫大的欣慰。事实上储存素材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如果不能真正发挥材料的作用,那也就失去了收集和储存材料的意义。
     以收集的群众生活语言为例,由于过去长期搞乡村采访,结交的农民朋友和乡村干部比较多,我发现他们的语言词汇相当丰富,许多语言听起来和知识分子说话就是不一样,既通俗易懂又俏皮生动,具有丰富的内涵,细细品味,别有意义,工作中使我养成了辑录一方群众谚语、歇后语、俏皮话等语言的习惯。
     根据平时积累的素材,我先后写出了一批具有生动语言的作品,像《董玉良的新闻联播》《田庆禄的农村科技周刊》《庄户人家的土律师》《乔书记的穷亲戚》等新闻特写、新闻故事,都是通过详细记录了他们的生动语言,筛选过后串联起来的,文章具有很强的鲜活气息,可读性明显增强。
    2011年,已调到陈集镇工作的我,又把前些年采写的100多篇优秀作品整理出来,出版了一部作品集《田园放歌》。一直到现在,随着网络发展,发表新闻稿件越来越多,但我搜集新闻素材的习惯没有改变,每年都有二三百篇在平面媒体及网络媒体上刊发。
     实践告诉我,如果不是平时注意收集写作素材,写出的新闻作品一定很乏味,值得庆幸,自己养成了这个爱收集新闻素材的“毛病”。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