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书写作>> 陈星聚是保卫台北的民族英雄——评马文长篇小说《台北知府陈星聚传奇》 正文

陈星聚是保卫台北的民族英雄——评马文长篇小说《台北知府陈星聚传奇》

2018-05-02 12:11 李满堂、连红、陈文 未知

陈星聚是保卫台北的民族英雄——评马文长篇小说《台北知府陈星聚传奇》

陈星聚是保卫台北的民族英雄

漯河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李满堂

近期,马文同志的又一部新作——长篇小说《台北知府陈星聚传奇》已经问世,而且,我有幸通过偶然机会先睹为快。

我原在河南省漯河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工作,虽然知道陈星聚是原籍河南省临颖县的台北知府,但了解的并不细。六届漯河市政协届满换届,三个月前,七届政协调整我到港澳台侨委员会工作。也许是顾名思义,我所在的委员会名字中有“台”(台湾)这个字面,台湾首府又是台北,陈星聚清朝时担任过台北知府,而马文的长篇小说是《台北知府陈星聚传奇》。他就将二者联系了起来,以为我是研究台湾问题的专家,于是就亲自登门找我征求意见,其实我刚履任,对研究台湾问题也是刚刚开始。他带来了新近完稿的这部《台北知府陈星聚传奇》草稿,征求我的意见,希望看过后,认为有什么地方写得不妥,进行批评指导。我听了感到很惭愧,因为我就任新职不久,陈星聚有哪些业绩,可以说一知半解。但感到欣慰的是,可以通过此书对陈星聚加深了解,是我了解台湾历史和为建设台湾、保卫台湾民族英雄陈星聚的好机会。我做为港澳台侨委员会的负责人,如果在接待台胞时,台湾同胞肯定会说到陈星聚,我如果作为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却一知半解、张口结舌,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这些年来,我也不时在报刊杂志上不断看到署名马文的文章,也没有在意,感觉很可能和政界同事——市审计局的马文是同名。直到有一天我去高铁西站接人,在公交车上与马文邂逅相遇,寒暄几句后,闻知他是因为写陈星聚去图书馆查看资料的。此时我方才彻悟,赶紧回去翻阅保存的报刊书籍、上网查看他的简历,原来此马文就是彼马文,着实让我大为惊奇!真了不起,原来默默无闻、比较内向的人,不知不觉间竟成了小有名气的作家,先后出版发行了反映抗战英雄的《侠女谍战》、反腐战线英雄的《审计局长》、保护环境的英雄《马小宝历险记》等多部长篇小说,并获得全国多项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等;在报刊、杂志、博客上还发表过许多诗歌、散文、论文、戏曲小品、曲艺等;现任漯河市诗词协会副主席,系河南省作家和河南诗词学会会员等。

马文创作的长篇小说《台北知府陈星聚传奇》中的主人翁陈星聚原籍是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所以这本书引起我这个陈星聚老乡的极大兴趣。在读这本小说前,对于陈星聚的情况我知之甚少,认真细读了马文先生的这部小说,才惊奇地发现陈星聚的事迹竟是如此感人,令我们漯河老乡感到自豪!我作为漯河人,又是在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工作,以前竟然对家乡的民族英雄陈星聚不甚了解,表示很惭愧。陈星聚是继历史上著名字圣许慎后,又一个令全国振聋发聩的漯河名人。

我看完后,问马文同志为什么突然想到写有关陈星聚的小说?马文谈到看过一部反映与陈星聚同时代履任台湾巡抚的民族英雄刘铭传的作品,该作品为了突出刘铭传,罔顾事实,抓住二人在抗法战术上一点分歧,大力贬低陈星聚,把他塑造成反对刘铭传的反面人物,并捏造事实,虚构情节,居然把陈星聚描写成“贪赃枉法,草菅人命”,鼠目寸光,对刘铭传进行破坏暗杀的坏人。对陈星聚建设台北,保卫台北立下汗马功劳只字不提。他看了气愤填膺,拍案而起,心想岂能让河南人、漯河人尤其是陈星聚老家的临颖人忍气吞声,如果在历史上流传下去,岂不是造谣生事、颠倒黑白?既然对方通过文艺作品贬低陈星聚,他也要通过文艺作品为陈星聚正名!他说,别小看文艺作品对一个人形成的影响,传说武大郎和西门庆都是个堂堂正正的英俊汉子,因为个人原因,被小说塑造成丑角,至今无法翻案。这虽是民间传说,但说明一个问题,如果英雄人物被胡编乱造,可能在历史上造成恶劣影响,岂不让民族英雄陈星聚含冤九泉?其实在抗法战争中,身经百战的台湾巡抚刘铭传和被皇上和两宫太后称为纯儒循吏的文官陈星聚在放弃基隆,还是保卫基隆上有点战术上分歧,但赶走侵略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当陈星聚理解了刘铭传采取的是转移敌人兵力,欲擒故纵,聚而歼之时。陈星聚调兵遣将,竭尽全力,保卫台湾,并亲自在保卫台北的战斗中身先士卒,出生入死,感天地,泣鬼神,气冲牛斗,并说服暂时不理解的官兵,配合刘铭全积极抵抗法军。同样刘铭传对陈星聚舍生取义,在建设台北、保卫台北中立下不可磨灭的头功赞叹不已,惺惺惜惺惺。这本来是对斗争策略看法暂时的不同,但却被说成敌我矛盾,是可忍孰不可忍。实际上,两位民族英雄情同手足,携手保卫台湾互相配合为赶走法夷立下了赫赫战功。陈星聚执行了最困难的台北建设和台湾开创工作,日后才有巡抚刘銘传大刀闊斧地推行新政,为把把台湾逐渐建設为当时中国最現代化的省份打下基础。陈星聚逝世时,刘铭传守在床前,举行葬礼时,他不远千里,护棂故里,并亲笔写了墓铭志。十年大祭时,他又亲自到陈公墓前致词。何谈二人是对立面?可是一百三十年來,众人皆知民族英雄刘銘传,却未闻民族英雄陈星聚,刘銘传已享受了百年的荣光,而陈星聚披荆斩棘的开创之功在中国却隐而不彰,岂不是在历史上留下令人遗憾的一页?看起来文人的笔既是一杆杀人刀,也能为人树碑立传,所以马文不顾古稀之年,年老体弱,也要千方百计通过文艺作品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决心写部小说通过铁的事实告诉了人们一个舍生取义、抑强扶弱、身先士卒、保家卫国的纯儒循吏,为陈星聚正名!本来作者已经没有精力再写长篇小说,但他感到此小说非写不可,为了为陈星聚正名,拼上老命也要写出来可能是他晚年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不然,他无法去见陈星聚的在天之灵。我做为政协的一员,虽然希望退休老干部继续发挥余热,创作出优秀小说、诗歌、书法、绘画,但更希望他们健康长寿。

小说虽然与史料不同,小说就是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文中情节是要虚构的,甚至有些完全是杜撰的。但是马文的这部小说例外,虽然为了使文章生动可读,也免不了有虚构成分,但马文认为此小说写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整体上大事必须是纪实的,文中主要人物、重要事件必须是真人真事,这样才是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才能顺理成章地说服读者。为还原人物真相,马文同志不辞辛苦,几乎跑遍了所有能去、该去的地方,寻访、核实、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为写好小说收集了大量素材,奠定了很好的写作基础。

马文同志政治立场坚定、风格独到、角度新颖。在两岸尚未统一的特殊时期,小说一方面坚示了台湾不是海外,更不是国外,而是中国固有领土,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提示出陈星聚有爱民如子、为福建、台湾人民造福的公仆情怀;同时塑造了他与台湾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入侵之敌的民族英雄气概,他的辉煌为整个民族增了辉。

小说没有故弄玄虚,而是平铺直叙地从陈星聚出生写起。他19岁中秀才,32岁中举人;历任福建省顺昌县、建安县、闽县、仙游县、古田县知县,台湾淡水同知,漉港同知;台北建府后,任台北知府……直至去世。虽然没有光怪陆离的情节和故意搏人眼球的胡编乱造,但看着更真实,更可靠,艺术地再现了陈星聚光辉的一生,永远令后人敬佩、敬仰和怀念!

陈星聚是清朝人,虽然老家在河南,但一生大部分时间并未在河南工作,而是在福建、台湾任职。他任过福建五个县的知县,为福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破了许多疑难案件,并抵制了洋人企图在福建土地上建炮台的行为,可以说一生成绩斐然,他的事绩至今仍在福建省这五个县传颂。他因为在福建连任知县,一再证明他的能力超群,在台湾面临困难局面时,才被清政府又派到台北担任候补知府,他先从福建调到台湾淡水任同知,把土匪横行的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因此被正式任命台北知府,刚刚到台北时,台北还是不毛之地。经过他带领台北人民历时八年,建成闻名世界的石头城,并成为台湾的省府,台北成为台湾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中心。当法国侵略者企图攻占台北,进而占领台湾时,他带领台北人民浴血奋战,在全国人民和清政府的支援下,迫使法军退出台湾。因为他积劳成疾,死在知府岗位上,福建五县纷纷致联哀悼。他在福建省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又在台湾保卫了台北,粉碎了法军的企图。可以说,陈星聚是个杰出的民族英雄,他因为贡献突出,三次被两宫太后和皇帝接见。虽然漯河市和临颖县四大领导班子,对宣传陈星聚加强了硬件建设和业绩研讨,但文艺作品过去对他宣传得远远不够,只有少数人通过余飞的戏剧了解一点,大部分人对他还不了解。马文出于敬佩之心通过对福建五省及陈星聚老家的调查,根据所掌握历史资料,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首任台北知府陈星聚传奇》,可以说难能可贵、正当其时。

这里还有更重要一点不得不提。当前,海峡两岸关系正处在一个非常时期,少数台独分子非常猖獗,企图把台湾分裂出去。这本书用事实告诉全世界,台湾始终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曾任台北知府的陈星聚就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谁也难以否认。马文先生这部小说的问世,无疑会给那些台独分裂势力一记当头棒喝,对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掩卷深思,马文同志的作品算不上奔腾的江河,却有着山间小溪的清澈;没有惊天动地,却有着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他虽不愿自诩为作家,只是说自己是文学爱好者,但我感到他的作品并不比那些著名作家的作品逊色。他的不懈追求、刻苦勤奋、朴实无华,已经博得了广大读者的普遍赞誉,应该使之拥有实实在在的文学地位。现在我有幸能推介马文先生的大作,感到很高兴,期待藉由他的小說让更多人了解陈星聚,为我河南省漯河市的民族英雄正名。也希望有更多的中青年作家、诗人、书画家拿起笔来,为这位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歌功颂德。

鉴于写作水平确实有限,不妥之处,还望马文同志和读者诸公见谅。

二○一七年九月十九日

陈星聚是保卫台北的民族英雄——评马文长篇小说《台北知府陈星聚传奇》

陈星聚是河南人的骄傲

陈星聚五代嫡孙:陈文

近期,本人认真拜读了马老师创作的《台北知府陈星聚传奇》一书。使我倍感心情激动,我做为陈家高祖的后人,为有这样的前辈而自豪。
   过去,通过民间流传和有关他的各种史料书籍,虽然知道陈家出了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但因历史资料较少,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历史上真实的陈星聚,印象不深。但看完这本书后,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的历史人物呈现在我眼前,还原了我高祖为国为民,殚精竭虑的一生。更加突出了一位纯儒循吏的一生。回顾我高祖一生,缅怀他在闽台大地做出的贡献,追思他的民族气节及为官一任保一方百姓平安的情怀,更能激励我们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可以说陈星聚不仅是我陈家的光荣,更是河南人民的骄傲。在此向为大家展示陈星聚光荣一生的马文老师的付出表示感谢!

二百年前的今天,我高祖出身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先后中过秀才、举人,47岁被任命为福建省顺昌县知县,以后又在建安、闽县、仙游、古田等县任知县。在他出任各地知县期间,为政清廉,忧国忧民,办事认真,敢于担当,政绩斐然,深受各地老百姓的拥戴,博得了清朝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同治十一年他被朝廷调往台湾任淡水同知,数年后任鹿港同知,光绪四年升任台北知府。当时,正值中华民族多难之秋,英、美、法、日等帝国列强纷至沓来,我东南沿海屡遭侵犯,孤悬海外的我国宝岛台湾自然成了侵略者觊觎的对象。他上任伊始,便着手规划台北城池,招募民工,召集士绅捐款二十余万两,历经数年,于1884年全面竣工。当时正值中法战争,他又积极加固城池,购置武器弹药,招募青壮男丁,随时准备迎战来犯之敌。九月,法军分两路进攻基隆、淡水、台北,封锁台湾与大陆的交通。我高祖置生死于度外,日夜坚守在海防前线,决心于台北共存亡,他号召全家老小十余口围坐在府衙水井旁,一旦城池陷落,他与全家即投井殉国,绝不受辱,表明他誓死保卫台北的决心。台北军民在他的激励下众志成城,英勇作战,击退了法军的一次次进攻,取得了台北保卫战的胜利。1885年,他因劳累过度,病逝于台北知府任内,台北各界人士联名奏请清政府,追封他为三品道台,御赐祭葬如例。

回顾他离开家乡的仕途之路,有八年时间是在福建省。在顺昌任知县时,盘踞在该县九龙山的一股土匪横行乡里长达二十余年,当地老百姓人心惶惶,已无法正常生活,前任官府束手无策,后经他多方调研决定以德化之,最终使匪首心悦诚服,率众归降,从此百姓过上了正常生活。在建安县,他义捐俸禄修复书院考棚,设置义塾,从此该县文风日盛。他在闽县任知县时,洋人要在闽县海口强筑炮台,严重威胁我国海防安全,他虽官小职微,却愤而提出抗议,据理力争,加以制止,因而得罪洋人,被清朝政府调往仙游。在仙游,当地民众有械斗之风,已成社会公害,他知情后下决心扭转此风,编写了《八戒十劝歌》,以保家卫国、崇尚文化、团结邻里、忠孝勤劳为内容感化当地民众,民众争先传颂歌词内容,当地民风大有好转。在古田县时,他了解到水口乡地处偏僻,民众生活困难,主要靠伐木为生,但山林被临县的士绅夺占,最后经他努力据理力争,要回了本属于水口乡民众的山林,从此,水口乡民众有了生活依靠。在福建省八年的所作所为,充分体现了他勤政爱民、为民请命的廉吏品质。

我少年时,听父亲讲过高祖的一些事:在台湾废除“埋葬税”, 使民众减轻负担,逝者入土为安;当民众受饥饿威胁时,他先斩后奏,违反朝廷法规开仓放粮,并留下了“吾但活吾民,罔顾利害也”的壮志豪情。印象最深的就是台北保卫战,全家老小誓与台北共存亡,随时准备投井殉国。这些事迹一直铭记在我心中,这是一种无形财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时间的流逝,我高祖的事迹越来越多地被发现、被传扬。今天,台北已经是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大都市,到处都是现代化的设施与高楼,漫步在繁华街市,很多街道的命名,城市的布局,无处不体现出这座城市的历史印迹。相信经过海峡两岸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还原一个真实可信的台北发展历史,使我们更加怀念一百多年来为台湾、为这座城市做出过贡献的前辈,更加坚信一切台独势力必将失败,台湾的明天会更美好,中华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陈文现在是河南省临颍县第三高级中学教师)    

陈星聚是保卫台北的民族英雄——评马文长篇小说《台北知府陈星聚传奇》   

陈星聚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漯河日报记者:连红

长篇小说《台北知府陈星聚传奇》在市县各级领导的关怀下问世了,这是我国描写杰出的民族英雄陈星聚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此前的文艺作品,有市剧作家余飞的戏剧《台北知府》上演,大家通过戏剧开始了解陈星聚。但戏剧毕竟只能反映陈星聚事迹的片段,大家很期望有一部反映陈星聚全面而辉煌一生的文艺作品,唯有长篇小说容量大,能把陈星聚六十多年的人生全面浓缩出来。于是知名作家马文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开始着笔创作长篇小说。他走访了陈星聚的后代,查阅有关史料和县志,到图书馆翻阅了清代有关书籍,收集了大量资料,上网查看了有关陈星聚的介绍,参加了陈星聚研讨会,和有关专家进行了座谈。然后根据掌握的资料进行构思布局,写出提纲挈领,对细节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新,经过两年精雕细刻,终于创作出一部反映陈星聚精彩一生的历史小说。

现代人写清代人的故事,必须熟悉当时的人情习俗,言谈举止,尤其官场的礼仪程序等。作者没有经历那个时代,当然一无所知。为了写好这部作品,他废寝忘食,看了大量的清代作品和史料,用了一年的时间阅读了晚清百余年的历史著作和晚清名人传记,恶补了自己缺乏的知识。终于用当时的语言成功地写出这部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

小说和历史资料有所不同,允许创作和虚构,但此小说写的是历史真实人物,而且是自己家乡的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人人皆知,因此不能凭空杜撰,必须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塑造出这位实实在在的民族英雄,不能为了抬高英雄不着边际地乱写,也不能把英雄的形象和业绩贬低和遗漏。当然既然是小说,也免不了进行合理的推理和想象。陈星聚做了五年知县,当时的知县主要职能是办案,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和法院院长,因为陈星聚毕竟是百年前的人物,他办的众多案子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不可能事无巨细,流传至今,我们不可能了解透彻。只能根据民间流传和他的为人和评价进行合理推敲和发挥。但发生在他身上历史记载的大事和环境,主要情节必须写实,人物和事情发生的细节可以杜撰。为了不脱离历史记载,为此作者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除了查找各种有关陈星聚的历史资料,还找知情人进行核实了解,同时拿着初稿向专家学者进行了请教,对陈星聚的一生逐渐了如指掌,因此写起来得心应手。十个月就把小说初稿拿出来,然后打印成草稿分别送给专家学者(包括台湾著名专家、教授)、陈星聚的传承人和临颖旅游文化中心、陈星聚纪念馆和市、县政协、统战部、对台办等有关领导,一一征求意见,直到他们说,基本符合陈星聚的形象、风格、业绩,作者才敢于出版。但出版后,仍惴惴不安,生怕有损英雄形象,仍希望有识之士继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批评指导。作者的严肃认真,细心严谨的写作风格值得我们推崇。

漯河历史上虽然有不少反抗外敌侵略的民族英雄在此地战斗过,如岳飞、杨再兴,但听说祖籍在漯河临颖的仅此一位,而且陈星聚还是一位在台北担任过实际上的首任知府的漯河人,他舍生忘死保卫了我国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台湾首府台北,值得我们自豪和推崇,也让我们漯河的子孙后代有了一位引以为豪的老前辈。但是由于陈星聚性廉洁奉公,沒有政治派系,也無強硬的后台,不愿沽名钓誉、趋炎附势、附庸风雅,得罪了不少史官,所以清朝史官记载他的事迹寥寥无几。

在抗法战争中,身经百战的台湾巡抚刘铭传和自己格外尊敬的老前辈纯儒循吏的文官陈星聚在放弃基隆,还是保卫基隆上有点战术上分歧,但赶走侵略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当陈星聚理解了刘铭传采取的是欲擒故纵,聚而歼之,把我方的主力转移到离台北很近的沪尾,以利保卫台北时。陈星聚调兵遣将,全力支持,并说服暂时不理解的官兵。学生刘铭传对老师陈星聚舍生取义、在保卫台北中立下了头功赞叹不已。这本来是是对斗争策略看法不同,但有个别作品误解了陈星聚。抓住这点枝微末节,大力贬低陈星聚,把他塑造成反面人物,并捏造事实,虚构情节,居然把陈星聚描写成“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影响很不好。岂能让河南人、漯河人、临颖人忍气吞声,如果流传下去,岂不是颠倒黑白?后来在河南省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干预下,纠正了错误。实际上,两位民族英雄情同手足,携手保卫台湾立下了赫赫战功,刘铭传对陈星聚口口声声称老师,对他保卫台北的英勇事迹赞叹不已。陈星聚逝世时,刘铭传守在床前,举行葬礼时,他不远千里,护棂故里,并亲笔写了墓铭志。十年大祭时,他又亲自到陈公墓前致词。何谈二人是对立面?所以作者也要千方百计通过文艺作品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本小说通过铁的事实告诉了人们一个舍生取义、抑强扶弱、身先士卒、保家卫国的纯儒循吏——陈星聚。

现在漯河市对宣传陈星聚采取了很多措施,如纂写史料,修建陵墓,举行两岸陈星聚研讨会、纪念会等,大力宣传这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台胞更是对陈星聚敬爱有加,在台北建立陈公祠,举行研讨会、纪念会,以示怀念。但是群众的口碑比官方措施更重要,所以我们更希望用文艺作品打动每个读者。如果老百姓至今不知陈星聚是谁,在历史上有哪些业绩,我们就感到对不起陈星聚的在天之灵,对不起开创台湾的前辈。中国知道《说文解字》作者许慎的大有人在,但知道台北知府陈星聚的人却微乎其微,其实两人都是河南漯河历史上寥若晨星的名人。希望关心漯河历史的人能通过此小说对陈星聚有个全面准确的了解,以正视听。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