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书写作>> 结实的三石大气 正文

结实的三石大气

2010-06-08 08:47 张富英 今日文教5月31日十二版

结实的三石大气

——三石诗集《断翅之爱》、散文集《天籁奇遇》序

/张富英

当人们喊他雷茂辉时,我称呼他最多的是三石;而当更多的道友晓得了三石时,我喊他最多的是茂辉。这是我新近发觉的。

认识三石十几年,每次都是匆匆相聚,极少能够坐下来喝着一杯清茶谈谈心里话。由学员、读者、作者、道友、挚友到编委,一路走来,我们已建立起了兄弟般的深情厚谊。因此,此序也就不虚套了。读着《断翅之爱》和《天籁奇遇》,我在想每一个与文学有缘的人经常思考的问题:“文学究竟是什么?”

迁居北京,思想大变,而我思考最多的仍是文学究竟是什么?我觉得生活里似乎有一道铁幕,有一层坚冰,在心里还有一堵高墙把文学隔离在另一个神秘的世界里。读着茂辉的两部结集,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文学是什么?其实文学在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但有一个相同之处:文学是一种心灵的寄托,是一个人精神生活的方式。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口头和书面,平实和华艳,纪实和抒发心理感受,历史和当下。现实生活的知识分子和普通人,企业家和商人,官方的和民间的等等所有生活着的人,都要向他所生存的这个世界表达他的心声,说白了文学就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在想生活里发生着的事情。但被人们像敬奉神灵一样敬奉起来的文学就像一道铁幕,一层坚冰,一堵高墙,在我们的头上,在脚下,在心里。

那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就像一道铁幕,在我们开始读书识字的时候就悄然的落了下来,尤其是我们这些接受过不完善教育的人,从学习第一篇名家的文学作品开始,我们就被欺骗了,在语文老师的讲解中,已经把我们和文学隔离开来了。当然也许我们课本的选文本身就是背离了文学的赝品,遗憾的是,我们这一代代人都在接受着这样的教育。一道铁幕笼罩在我们的头上。我们的生活也是太现实了,灰暗的生活是从远古的先祖那里接力棒一样接过来的,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就是这样的生活着,许许多多的潜规则穿着风俗习惯的外衣构成了我们生活的规矩,在画着我们人生的方圆。

一道铁幕和一层坚冰在我们心里竖立了一堵高墙,把我们隔绝在陈旧的人生模式里。我们需要一种心理上的穿透力,穿透那道铁幕,融化那层坚冰推到心理上的那堵高墙。也许茂辉就是自觉和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文学实践做到了这些。

读着茂辉《断翅之爱》,我觉得那道铁幕像雨后的乌云渐渐地飘向远处。一如他的自由诗“我出发/徜徉字里行间/做一次逸性怡情的旅行”(《如花似锦的日子》);他的格律诗词“喜怒恨无常/惊梦敲窗雨/长夜朦胧待晓天/觉醒晴如故?”(《卜算子·春》);他的短诗“以烽火台为魂/我每天划着太阳/时刻准备将其点燃”(《长城》)。他领悟到《时间》是“无情的杀手”、“只要脚尖指向山峰,偶尔下行也是攀登”(《登山》)、只有爱者才懂得《断翅之爱》的凄美(“折断翅膀,你即为我的至美天堂”)和相濡以沫者的《释怀》(“一别带去千秋恨,爱意丝丝搅梦莹。吵闹半生嫌不够,预约来世骂街声。”)

《一位八旬老人的心声》是作者在母亲八旬华诞前夕,听母亲感慨话旧,深深感动,情难于抑,遂命诗笔泣诉老母心声——

我一生所求很朴实简单,

就是奢望在娘家过个年。

可谁知通往这一奢望之路,

竟比登天还难。

……

茂辉的诗歌写到这样的深度,我觉得他已经打破了铁幕,融化坚冰,推倒高墙。我觉得他的诗歌所蕴含的文学深意就足够他欣慰的了。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一个日用而不知的儒家文化的承受者,他的心底里的这种厚重的血缘亲情也就把诗人的人格自然地定格在儒家的人格完善的品味上。也许就是这种人格的品味成就了他。细读他的诗歌除了感受到诗人的这种传统的文化底蕴外,还可以读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变在诗人心里所泛起的层层波澜。像七绝《唐山汶川地震后毛泽东华国锋分别逝世》和《梦99日拜谒毛主席纪念堂》等,读者可从中品味茂辉的多层面的人生韵味吧。

同样,在茂辉的《天籁奇遇》里,他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也是很深刻的。像《尊重母亲知情权》,茂辉回归传统文化的话语权重,他说母亲是道地的农家妇女,涵养再好,也难免有点婆婆妈妈。尤其是初娶儿媳为人婆时,也会有点“小心眼”,生怕儿子钱财外流——流向丈母娘家。在起始的磨合期,尽管母亲没有说出口,但其心事常常还是会被表露出来的。

茂辉在百姓的这种日常生活里看到了传统的农耕文明留在人们心理层面上的伦理道德模式。更所幸他已有意识跳出了这种道德模式,他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待古老的婆媳关系,表现出了作者的通透的人生观。或许这种通透就是穿透文学铁幕的文学能力,也可以用心理学上的“认知能力来说明作者的这种文学能力,他以一种欣赏的审美立场来记述故事,从而完成了文学上的自觉,这种自觉表现在平实朴素的话语里。”作者这样开导母亲:“过去你吃那么多的苦,好不容易把儿女都拉扯大了,正是享清福的时候。如今,有你吃有你穿,家里的事你就不要操闲心了。不管是哪个儿子,只要尽义务供养了你,你就别管他的钱哪里去了。”钱的问题解决了,可母亲还是要管闲事的:诸如“下这么大雨松松没带伞怎样回家”、“打电话问问桂娇胃病好些没有”、“雷蕾今天会回来吗”等等。作者在母亲的这种生活态度中感悟到母亲的拳拳爱心。

还得再说那道铁幕和坚冰以及心理上的高墙的话题。读着《娘的土话》更耐人寻味,作者选择了娘的几句土话就把那个时代中普通农民真实的生存状态生动的表现出来了:“娘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然而,娘不‘土’。……娘接受新事物也较快,嘴里不时会蹦出一些新名词。不过,深深烙上我心灵的,还是娘土腔土调的家乡话。”“记得有一次爹去外婆家做客,居然连一条像样点的外裤都没有,最后只得无奈地穿着娘的去。如今,每当聊起这些往事,我们仍然十分伤感。说着说着,娘就深深叹气:‘那时穷得该个样子,捡土坷垃打尴雀,还要到别家地里去捡。’”

正如作者所说:“其实娘的土话亦不‘土’。娘的土话体现的,是本于乡土的一种文化,是历经沧桑的一种意志,是海纳百川的一种胸怀。”

他满含深情地描绘亲友,他浓墨重彩地抒写在首都观看“国庆盛典”,他满怀豪迈地回顾他的2007……茂辉的文字至情至性,正因如是才如此感奋人心,易生共鸣。也正因如是,有的散文篇什文学色彩淡了些。

我想说的铁幕和坚冰以及心理上的高墙都是对文学的一种感悟,这三者都源于过去时代和所有教育的局限,对于文学的理解全凭自己刻苦的读书和生活中学做个有心人,能够留个世人优秀文学作品的每一位大家,他的人生轨迹都是独特的,他对文学的感悟也是独特的。他的文学作品也是风格独特的。我觉得茂辉在文学道路上艰难的跋涉,写出了这样具有穿透力的作品,他今后在文学创作中会有更让我们欣慰和期待的作品!我曾于2003年末为茂辉的《以书伴旅》作过序文《结实的三石》,今天读到他的诗文两部专著,我欣喜的读出了大气!

是为序。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