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班主任工作>> 浅谈教师在“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正文

浅谈教师在“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2013-04-16 17:42 文/代利亚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2013.4.15 7版
    生成性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王尚文先生在《“入侵”与“生成”》一文中提出,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通过对话共同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那么,对于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教师该充当怎样的角色,怎样发挥引领作用,才能更好实现课堂的建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
    一、树立以学定教的观念
    传统的教学只侧重于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多采用传授新知、巩固已知、培养技能的途径和方法。而新课程的改革,侧重于情感的培养、过程的优化、人格的健全、创造力的开发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习。而生成性教学的前提也必须在思想上彻底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的观念,才能在课堂上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根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确定现场教学方法,促成课堂生成。
    二、整合教学资源
    “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她是博大精深的。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去创造性地使用,才能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首先要吃透教材。“语文教学的范文,大多是人类文化的精神凝聚,其中蕴含着丰厚而博大的文化内涵,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教材中的每篇美文都拥有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信息、美的语言、美的结构,还有可供深层次挖掘的人文精神、文化底蕴。因此,开发课程资源绝不能忽视了教材,而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才能“创造性”地处理与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感悟、赏析、质疑、探究、交流,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积累人文素养。
    其次要合理整合各种资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决定了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作为教师,应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整合、迁移、深化。而且语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社会生活、其它学科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还要善于利用并开发教材以外的各种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课堂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为生成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教学设计只要着眼于为动态生成而设计,就可能产生预设中的生成策略。因此,教师可以从多方面预测更为丰富的学情、预测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以便在课堂上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灵活合理调整教学预案,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如学习情境的预设,要针对各知识点,预设学生相关活动过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要预设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与困惑,教师应如何点拨引导的应对措施等。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做充分预测,以便课堂教学的启发引导。这些都应成为教师预设教学预案考虑的内容。
    四、首先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利用文本信息,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从文本中寻找教学目标的生长点,并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解读,把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调动起来,教学的“动态生成”也就呼之欲出。
    (1)预设多向评价问题
     多项评价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雷雨》第一课时之后,学生对于剧中的人物关系已经十分清晰了,因此在准备分析人物形象的点上,我进行了充分的预设,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谈论人物形象,很明显大家对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感情特别感兴趣,且争论不休,没有定论,我适时地提出“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双方家庭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样的问题,于是大家的理解和讨论就会深入和理性,也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我改变过去逐段分析的教学进程,设计了问题“你认为作者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康桥?并说说理由与并带情感朗读。”学生们根据文本分析之后,纷纷说出了“寂静的康桥”、“艳丽的康桥”、“梦幻的康桥”、“多情的康桥”、“娇羞的康桥”、“伤感的康桥”等答案,而他们生发的争论却形成互补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和鉴赏,理解了诗人于一片微波柔情中飘洒的超凡脱俗的清澈灵秀之气和徐志摩独有的性灵美、生命情调。
    (2)预设师生对话的情境
    在上完《林黛玉进贾府》后,我提出问题:“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喜欢林黛玉吗?”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体验,使语言文字在同学们的头脑中“活”起来,在创作中升华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学会欣赏,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交流。
    五、其次创设体验性情境
    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主动地体验学习,促使其强化积极的心理体验,也有利于深层问题的产生。
    在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讲到典型环境时,我首先让学生品读了文中有关写“贾府大门”、“荣禧堂”的文字,我又让学生观看了有关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了“贾府大门”、“荣禧堂”等地方的豪华,显贵,接着我便说道:“多么豪华的外婆家呀,幼小的林黛玉从此将在这里生活,如果你是林黛玉来到这样的地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你会喜欢这样的地方吗?”“为什么作者要把“贾府大门”、“荣禧堂”写的那么详细呢?”这一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再现了课文情境,另一方面使学生体悟出了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等等。
    六、再次激发学生质疑发问
    把问题权力交给学生,使原先教学过程中的单向变成双向交往,能够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我鼓励学生:“你读出了什么疑问?”学生纷纷提出问题,如“兰芝那么好,为何焦母要把她遣归?”“兰芝与焦仲卿只有一条死路可走吗,难道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吗”一系列问题,正好都集中在要害上。围绕着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学生参与得非常激烈,拓展得更为广阔,课堂更为丰富深化。
    总而言之,预设是为了打有准备的仗,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师应做好积极的预设者这个角色。变单线型备课为多线型备课,多一份对教学路径的聪明预设就会多一份教学的。只有在这样动态生成的课堂上,学生才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才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而要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心胸与智慧。正所谓“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 让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多一点欣赏,多一点等待,多一点智慧,理智对待每一个动态的生成,充分把握住“上帝给予的礼物”,和学生一起在动态生成中享受语文的灵性之光!
    (作者单位:贵阳市青岩贵璜中学)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