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诗歌教学方法刍议

诗歌教学方法刍议

  /蒋晓帆

诗歌教学和其它文体教学一样,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一般来说,要抓住诗歌的特点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 反复诵读,品出诗味

诗歌语言凝练,诗意隽永,感情激荡。单凭一般的阅读或讲解很难透彻体会,必经反复诵读才得以充分感悟。背诵下来,不时涵泳,其味会愈品愈浓。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把诵读训练作为重点,贯彻于诗歌教学始终。

诗歌诵读训练,除了发音准确、吐字清晰等基本要求外,还要根据诗的内容,正确掌握诵读的重音、停顿、速度及抑扬顿挫等技巧。

一般地说,教每首诗都应有范读或放录音,力求通过诵读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读文脉,捕捉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在课堂上,可视具体情况,通过单人读、双人读、小组读、、领读、齐读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达到熟读成诵。

二、 多种手段,引入意境

意境是诗歌对所描绘画面、塑造形象的有机统一。诗歌的意境是从表现方法上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重要标志,是深入领悟诗歌意蕴和思想感情的关键,也是欣赏诗歌创造性艺术的核心。因此,引导学生品味诗歌,就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创造的意境。以实现与诗人感情发生共鸣。具体方法为:

1、表情朗读。表情朗读往往运用一些朗读技巧,能够如描如画,能够因声传情,使静止的诗句活起来,变为听得到、看得见的形象画面,将学生直接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情景交融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意美。

2、绘声绘色的描述。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能将诗中的画面和意象渲染得活灵活现,形象生动,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如能将诗人当时的处境、忽然听到捷报的心理反映、诗人和妻子的表情、行为,以及归心似箭的感情加以形象的描述和渲染,学生就会看到那种又哭又歌,欣喜欲狂的激动人心的场景。

3、启发联想和想象。要依据诗中所提供的某些语言信息,启发学生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头脑中储存的表象,多侧面地延伸、补充、连缀意象及其蕴义,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意境。

4、诗、画、音、像综合运用。教学中,若能将诗歌的诵读与图画、乐曲、录像等结合起来,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从而实现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常见的教学形式有:诗配画、配乐朗诵等。

三、抓住“诗眼”  精讲点拨,

我们说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是因为它言简而意永,往往因一字而尽传神韵。这“一字”人们称之为“诗眼”。教学时应抓住“诗眼”,进行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其妙处。诗眼不仅表现在动词、形容词的选择和锤炼上,一些数词、量词、副词等也往往精妙传神。如《回延安》中“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扑”字固然用得准确,而用“心”作“话”的量词,用数量词“一头”表现“扑”的情态,用副词“登时”修饰“说不出来”,更增加了其形象性和生动感。

揣摩诗歌的语言,还要体味运用修辞的技巧。如《回延安》中的比兴和夸张,《梅岭三章》的借喻和借代,《木兰诗》中的铺陈和对偶《乡愁》中的比喻、排比和反复······学习这些修辞技巧不仅可以更深入地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技巧。

四、陶冶性情,涵养人文

诗歌阅读不仅可以使人认识生活,获得美感,而且还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性情。诗歌在表现社会生活的同时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特别是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往往集中地体现着作者的是非评价和爱憎态度。因此,诗歌在帮助读者认识生活的同时,也必然影响着读者对生活的看法和态度,涵养着读者的人文情愫。

作者:河南汤阴县五陵镇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