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新闻资讯>>

山东枣庄79%教室达多媒体标准

       教师上课,随手可以点击课件、借用视频;学生学习,随时可以上网、查询资料……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在山东枣庄市正逐渐变成现实。
       2010年以来,山东枣庄市不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目前五区一市全部建立了信息中心,并接入了枣庄教育城域网。93%的中小学学校实现了10兆以上带宽接入互联网,79%的教室达到了多媒体标准,建成了40个自动录播教室,创建了48所信息化校园示范校。这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网络通道,在物理网络上基本实现了校校通,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
“网络平台”缩短时空距离
       以前,像“微课”、“在线备课”、“空中课堂”这类名词,大多数老师都还很陌生。如今,这些早已成为挂在我市中小学教师嘴边的常用词。
2011年,山东枣庄市提出依托教育城域网,共同建设可以实现政务办公电子化、教研网络化、资源建设系统化、备课教学数字化、家校沟通信息化、学生学习实时化于一体的平台体系。
经过几年努力,山东枣庄市在线备授课系统和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已初步建成,实现了市、区(市)、学校三级管理和使用。
       在日前刚刚结束的枣庄市中小学“微课”大赛中,在线备授课平台对提交申报、形式审核、网上投票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支持,共有6000多人次下载安装系统,1000多名教师上传了微课作品。
       “‘微课’大赛的成功举办,充分证明了这一平台的优势和必要性。”枣庄市电教馆一位负责人介绍说,他们正在进一步论证平台建设的规划方案,计划分步建设满足全市所有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在线教学、学习、交流、分析平台,尽快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优秀教案“变身”网络资源
       如果说网络的畅通和平台的构建,为班班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那么,将优秀教案转化成网络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则成为我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又一举措。
       自2012年8月开始,全市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以“研课标、钻教材、磨教法”为主题的优秀教案评选活动。两年后,从全市中小学36个学科中,遴选出18228个优秀教学案。
       “这些教案,凝聚着老师们的智慧,对其他教师的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借鉴性。”市教育局局长张磊说,在继续做好优秀教案的评选、优化和提升工作的同时,他们着力推动优秀教案向优秀课件和微课等网络教学资源转化,实现教案的共用、共享。
       今年初,在全市征集、评选课时PPT等视频资源和启发式、探究性导学活动资源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优秀教案向课堂实录及配套课件、微课等网络教育资源的转化工作,让教师使用及学生自主、交互学习成为可能。
       目前,近2万个优秀教案已全部实现共享,方便了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
       峄城区古邵镇曹庄中学是最为偏远的学校之一。优秀教案共享后,该校教师鼠标轻轻一点,便能够学习到全市最好的教学设计。“在备课时,只要做些微的整合,就可让课堂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对此,孙启武老师深有体会。
       张磊表示,下一步我市将优秀教案转化成课堂实录,并整合成各具年级学科特色和优势的网络教育资源体系,全部放到平台上共享,使之更加符合枣庄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的需求,从而形成教育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枣庄特色。
       “云录播”平台扩大资源覆盖范围
       “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咱们一起来唱《大树妈妈》这首歌……”在薛城区前西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正在通过大屏上音乐课。而这,仅仅是枣庄市“云录播”平台使同步课堂得以实现、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探索的一个缩影。
       2013年,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缓解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特别是音体美和英语教师紧缺问题,薛城区筹措资金600余万元,筹建起“云录播”系统,完成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实现了宽带光缆校校通。
       现在,在薛城区农村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里,每周能接收到城里学校教师远程同步授课。一改过去各校音美课堂上,只见老师带领学生看看课本、跟着录影机唱的困境,有效克服了农村学校音美教师奇缺、音美学科无法正常开课的问题,让农村学生也能接受到与城区学校一样的艺术教育,享受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不仅如此,“云录播”平台还为网络教研插上双翼。一位老师讲课,同学科老师在不同地点可以同时观摩,较之几十里外赶到同一教室听课,节省的不再只是人力、物力和财力,还有更加宝贵的时间。
       现在,走进枣庄市的每一所学校,只要是教育城域网内每台电脑均可同步收看。这也是我市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均衡城乡发展,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举措。
培训促“草根教师”变专家
       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其最终目的是调动广大教师的使用热情,更好地辅助并应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
       然而,现实问题是,学校接入了宽带,终端也进班了,许多教师不会用、不愿用。尤其是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很难学会操作,也懒得去学,造成这些设备成了摆设。
       针对这一现象,我市组织了Office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培训,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全市教师进行微课程建设和应用培训。同时,还举办了多期中小学信息化技术应用培训,引导和推动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动触网、用网、研网,最大限度发挥网络作用。仅2013年,全市利用寒暑假期开展了3轮全员培训,教师都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业务交流。
       从最初的不会用和不愿用,到渐渐转变为爱学和爱用,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不断高涨。就连一些老教师也参与其中,电子备课、信息化教学,都运用得非常娴熟。
截至目前,在全市3.1万余名中小学教师中,有3000人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成为利用信息技术的能手。
       在学生这个层面上,信息化为他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改变了原有的单纯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究,使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不再只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