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是我们教师时刻不忘的教育宗旨。那么,如何让品德教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进行实际有效地教学呢?
      一、巧用教材,引发学生活动兴趣
      《品德与生活》教材是促进儿童品德与身心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课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并把儿童放进教材,使“教材中的儿童”和“教室里的儿童”形成一种“我—你”之间的对话。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利用文本中的儿童向现实中的儿童提出问题。通过这种对话,指导学生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教学《看我多精神》这一课时,我首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中儿童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接着让学生读读教材中有关坐、立、走的儿歌,相机板书“如钟”“如松”“如风”,让学生讨论怎样做到“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并试着坐一坐、站一站、走一走。然后,通过指导学生看图,运用教材中正反两方面的图例引导学生深层地了解正确的读书、写字、站立、行走姿势给我们带来的益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坐、立、走”比赛,学生的兴趣高涨,个个做得有模有样,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而《品德与生活》课程正是以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要积极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得新的体验和道德认识。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新朋友 新伙伴》一课时,我先通过与学生微笑交谈,告诉学生我的姓氏、兴趣、爱好等,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认识了我这位教师;第二步,我让同桌小朋友互相拉拉钩,说说悄悄话,唱唱拍手歌,做做小名片等活动相互认识;第三步,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为载体,播放轻松愉快的歌曲,全体小朋友起立做《网小鱼》的游戏,被捉到的“小鱼”作自我介绍,以此认识更多的同学;最后,让学生按兴趣爱好分组进行活动,促使儿童寻找共同的话题,引发共鸣,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同学,整堂课,学生至始至终都参与在活动中,增强了儿童交往的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讨论、搜集信息、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欣赏、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获得情感,领悟道理。
      三、有效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生活
      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堂课,一次活动,一个学期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所以,学生品德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接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从课堂拓展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教学《伸出爱的手——走近残疾人》这一课,学生通过学习体验,了解到了身边有许多需要关爱的残疾人,也懂得了要在生活中关心帮助残疾人。但学生只有了道德认识是不够的,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真正做到关爱残疾人,使他们的道德认识提升到道德行为。因此,我利用“助残日”,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1、学生纷纷捐出自己的零花钱,献出一份小小爱心。2、与敬老院取得联系,学生自己出钱买了水果、糕点,来到学校附近的敬老院看望那里的病残老人。通过这些社会实践,学生真正了解到了残疾人生活的疾苦,从心底里关心、同情残疾人,并能付诸行动,看到残疾人能主动伸手帮助。 
      总之,道德存在儿童的生活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生活也是对学生良好品德的最好检验。《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只有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来,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看看他们在做什么,听听他们在说什么,明白他们拥有了什么,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样以知促行,以行化知,达到知行统一,将生活空间拓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源于生活,而又在生活中得以升华。
                                                                    (作者单位:济宁市枣店阁中心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