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教视点>> 我心中的素质教育 正文

我心中的素质教育

2012-05-21 18:06 陈晓云 杨金博 蔡风虎 2012年5月21日今日文教A3版

安丘市大汶河开发区海龙希望学校 陈晓云 杨金博 蔡风虎

教育,是一种信仰,一种力量,一种教化,更是一种感悟。教育能够做些什么?面对这个宏大而重要的问题,当我成为教师的那一天起,我就不曾停止过思考。作为教师,应该是被教育的对象。所以,教师的素质教育是影响学生素质的灵魂。

德育,是教育再生意义的基础。正如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中所言,学生的发展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杨雄曾经说过:中国教育的最大特点是 ,不论以后造的是上海金茂大厦的88层大楼,还是平房,我们所打的都是金茂大厦的地基。但这种基础肯定会浪费的。平房和金茂大厦共有的部分是什么,这是基础教育最应关注的。这虽然是一个比喻,但确实是很能说明问题。我认为,德育才是对孩子具有再生意义的基础。所以素质教育更是培育人人格发展的灵魂之基。

教育,是引导,而不是体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读过这样一则案例:某校一名老师,因同学经常不完成作业,而用“手板”进行严厉处罚,并要求学生每人带一根木板,在木板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以备体罚之用。50多名同学见到该老师都非常害怕,家长为此而十分愤怒。但学校声称,因学生不好教,要求每人带一教鞭,供老师使用。真是令人难以理解啊。爱,是一种情感,是不可以被强迫和勉强的,作为教师你不可以不爱你的孩子们,但尊重他们,是教育的底线。尊重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学校作为培养人发展的重要场所,学校的责任,声称学生不好管,就允许拿教鞭打,这规定,从何而来?是义务教育的“法规“吗?简直太荒谬!教育不是选择适合调教的学生,而是为不同的学生服务。

再而对捣蛋孩子时,“反弹瑟琶别有情”,那么诚挚的教育之美,就可以感化心灵 ,成为动力,学生良好的催助剂。正如素质教育中所说: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诚然,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起指导作用。那么,那些“恨铁不成钢”,所以打了他。指导人成了“罚判官”。老师恰恰将这种爱,引进弯路,真诚的爱心更多了专制的色彩。因而有了爱不等于有了教育,有了教育不一定说就拥有了教育智慧。你说你爱学生,但你敢说你有孩子的亲生父母更爱他们的孩子吗?家长爱他们的孩子,他们接受过教育,但不等于他们就拥有教育智慧!正是因为父母们懂得这一点,所以将他们的信任与真诚寄予学校和老师。而教师有时却将爱引入学生学习发展的歧途。正是因如此,往往会引起学生反叛的心理,这灵魂的工程师因而就失却本有的效应。所以,作为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学会总结,学会反思,掌握教育智慧,有:“反弹琵琶别有情”的思想。如下:批评的话,赞扬的说;严肃的话,风趣的说;直白的话,委婉的说。人非草木,皆有真情,如果一味的在自己的头上加一顶专制的帽子,那么心灵的呼唤就永远得不到另一颗心灵的回应,这种爱之间永远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我由此想到时常津津乐道的素质教育。上学的时候,我觉得“素质”这个词很抽象。学生手册上的一个个数字,真的能对人的素质一分高下吗?我身边多的是高分低能的人啊。现在自己做了老师,觉得有必要对这个想法修正一番:分数固然不能代表一切,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素质水平。

据我的学生说,他们所受的小学教育可分两种类型——“美式教育型”和“私塾型”。顾名思义,前者布置作业极少,让学生大玩特玩;而后者正好相反,完全“克隆”古代私塾的教育模式,猛读四书五经,甚至连“戒尺”都有。也许他们的描述有些夸张,但这两种教育模式显然都太极端了。爱玩确实是孩子的天性,但如果只是放任他们玩耍而不适时地引导学习,岂不浪费了记忆力最好的宝贵时光?早些接触经典是好事,但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而不理解经典,那又有何意义?最关键的是,这两种极端的教育模式根本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结果小学六年的时间,还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小小年纪,想象力已经枯竭,创造力几乎没有,又懒得思考,只知道死记硬背。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成绩怎么会提高?

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寓教于乐,也就是“在玩中学”。前文所引的这个小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习惯很重要。有些家长常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我的孩子书看得不少,背的经典也多,写作文却总写不好?我却觉得这很自然。不观察生活,没有细腻的情感,即便生活中多的是写作素材,孩子也找不到可写的东西;或者生搬硬套别人的作文,而没有自己的创作,这样的作文,有谁要看?!

还有些孩子确实背了不少经典,情感也很细腻,但家长并没有注意把这些经典和孩子的生活联系起来,“知”和“行”根本不合一。嘴里背的是经典,做事还是老样子,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那么这种“知”又有什么用呢?

我心中的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习惯二字。一个人成年以后,很难保证记得所学的所有知识,但学习方法是不会忘的,这不也是一种习惯吗?有观察生活的慧眼,才有细腻的情感;有细腻的情感,才有深邃的思想;有深邃的思想,才不至于对生活感到麻木、冷漠,才能有自己真正的创造。这才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乃至生活习惯。

用教育智慧去拯救,唤醒一颗迷途的“小兔”吧,让爱在心灵间生长,萌芽,长成一颗长满绿荫的“参天大树”。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