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教视点>> 读写迁移 妙笔生花 正文

读写迁移 妙笔生花

2012-04-15 15:31 杨红霞 2012年4月16日今日文教A11版

浙江省建德市梅城初级中学  杨红霞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都有各自完整的体系和课例,似乎是井水不犯河水,语文课也几乎成了阅读教学的天下,一篇篇课文的讲解,几乎占据了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而在语文教材中,每册书本中除了四五个课后片段练习和两三篇综合性学习要求的写作训练以外,就再也找不到作文教学的踪影了,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全凭教师个人经验而教。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各自为阵的孤立局面,导致学生阅读怕烦,作文怕难的尴尬境地。因此,整合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资源,架起阅读和写作之间的桥梁,就显得十分重要。

1.阅读教学中包含丰富的写作素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非常重视阅读教学,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放在阅读教学中,课堂上一篇篇课文的讲解,师生间一次次精彩的对话,学生一回回心灵的感悟,然而如此精彩的阅读教学,随着下课铃声响起而戛然而止,学生动情之处得不到表达,心灵的感悟也没有留下痕迹,如此优质的写作资源白白浪费,很是可惜。因此,挖掘阅读教学中丰富的写作资源,尤为重要。 

2.作文教学需要随文练笔来补充。纵观初中三年的作文教学,每册语文教材只有在综合性学习中出现两三次的作文教学,再加上课文后的四五个片段练习,这样的作文训练显然是不够的,因此,随文练笔也是作文教学的需求。

3.写作训练能促进对文本阅读的理解。在孤立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随即抛出一个作文题目,让学生措手不及,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作文题目,似乎又无物可写,挖空心思地找素材,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找角度,写出的作文却几乎是千篇一律的空洞,没有生活的体验和思维深度。而随文练笔却能解决这一难题,它是建立在学生们所熟悉的课文之上解决写作素材,而且借助课文的写作是对课文的消化和吸收,它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基于此,我认为利用读写迁移进行随文练笔,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联姻,能达到1+1>2的效果。读写迁移的关键点就是要立足课文范例,力图从课文中找到写作素材,挖掘课文的写作闪光点,将读写结合起来,通过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后的作文练笔,以读促写,以写悟读,找到两者的结合点。

因此,我梳理了初中三年的语文教材,寻找课文和写作的结合点,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发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读写迁移。

一、 方法迁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课本所选的课文都是名篇佳作,借助课文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不断地吸收和消化别人的语言形式、表现手法,既降低了写作难度,又激发了写作兴趣。如此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便能逐渐形成一种能力。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方法迁移:

1.描写方法迁移,锻造个性化语言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写人物的文章,在品析人物性格时,往往会化大力气分析描写方法,因此,让学生将课文的描写方法转化运用到随文练笔中,可以实现语言的外化。 

比如,在教学《音乐之声》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分析玛利亚天性活泼、无拘无束、快乐纯真的性格特点,概括出刻画玛利亚的方法主要是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然后问学生“你身边有像玛利亚这样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结果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都写了同一名女生,都写该女生风风火火的性格特点,有的语言诙谐幽默,有的构思巧妙,是课文中的玛利亚形象给了学生写作的启迪。还有很多的课文都提供了很好范例,比如教学《变色龙》中,引导学生品味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语言描写,体会他善变的人物性格,可以布置小作文《变色龙后传》,让学生通过续写课文,进一步体会语言描写的魅力。《热爱生命》中对主人公细腻的心理描写,震撼学生的心灵,可以布置小作文《生命的意义》,让学生运用心理描写,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探究生命意义。再如,《芦花荡》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如诗如画,我就布置片段练习《夏夜》,让学生模仿作者清新而优雅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夏夜图。

一篇篇描写人物的经典课文为学生提供了模仿写作的范本,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了描写方法,在习作中进行迁移训练,提高了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能力,锻造出个性化语言。

2.修辞手法迁移,丰富语言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要花大力气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品析,在品析中理解了课文。如果运用这一资源顺势进行仿写,既降低了写作难度,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比如,纪伯伦的《浪之歌》和《雨之歌》,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启示了深刻的哲理,让学生记忆犹新。于是,学生就模仿课文写了《花之歌》《露之歌》。如学生杨哲文写了《花之歌》:我知道我很美,但我不去看自己优美的姿态,我要眺望远方,看到比自己更美的光明。学生习作中一句句富有生活哲理的语句就这样被焕发出来。

3.写作手法迁移,提高写作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详略得当、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写作手法的分析,正好可以迁移到作文教学中去,成为写作技巧的范例。比如《列夫·托尔斯泰》前部分刻画了托尔斯泰平庸、普通、甚至是丑陋的外貌,实际上是为了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这种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值得借鉴和学习,因此,布置了随文练笔,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对“鲁迅、赵本山、成龙”三位名人,进行外貌描写。学生是这样描写鲁迅的:鲁迅的眼睛很小,浓浓的胡须,竖立朝天的头发,像没蘸过水的浓墨,用大号的毛笔在他细瘦的脸庞上画上一笔,嘴唇像一根冰剑,仿佛在千年不变的极地中,永远不会上翘。学生大胆而有创新的语言就在模仿中被唤醒、被激发。

二、语言迁移

课文中的经典名句和优美语言,也是学生习作模仿的对象。

比如,在学习了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以后,让学生运用语言迁移,进行诗歌仿写。题目同样就是《我爱这土地》,学生写道: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欢快地歌唱/这被壮丽山河簇拥的土地/这哺育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这被太阳照亮的前程/和那来自大地上希望的曙光/——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仍面带微笑/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如,教学诗歌莱蒙托夫的《祖国》以后,让学生模仿这首诗歌,写写自己的家乡,学生写了《梅城,我心中的留恋》,其中最后一段诗句为: “而那萤火虫似的灯光/ 在黑海中热情地眨着眼/  颤抖地凝聚成半朵梅花/ 使我秉足欣赏直到天明”。是课文的范例给了学生心灵的启迪和写法的启示,写出了如此高质量的诗句。

三、情感迁移

1.情感共鸣,对接生活

语文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贴近学生生活,能激起学生心灵震撼,唤起学生表达欲望。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课堂上深情的朗诵和入情的分析,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自己父亲和背影,我就布置了小作文《我的父亲》,让学生通过课文对接生活,将心中的感受抒发于作文中。批阅了学生的习作后,让我感动,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让我触摸到了孩子的心灵。有的学生说,自己以前从来没有观察过父亲,没能体会父亲对家庭的付出,原来父亲是如此艰辛,还有的学生写自己的父亲在工地打工,满身沾满石灰,只露出一双黑眼睛,手捧着一碗方便面,我的心都要碎了。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已经不单单是一篇作文,更是学生情感的升华,心灵的历练。是朱自清先生的父亲背影唤起了学生对自己父亲的记忆,情感共鸣,对接了学生的生活。

下面例举洪岩的习作《温暖的记忆》:父爱如山,母爱似水,母爱很简单,他具体的表现在了你的衣食住行之中,父爱更简单,他只是一个拥抱,一个笑容,或者只是一个眼神或手势。

……

就这样匆匆地迷迷忽忽地上了火车,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满是好奇的目光,爸爸看了就想笑,我也天真地笑了。爸爸向来不爱说话,喜爱用表情来说话,爸爸便笑咪咪地,温柔的目光看着我,我幸福不已。我这时才看到了父亲,满目黑发中透露出丝丝白光,在眼眉中,几度皱纹乍起,那是时间的战利品。

在学生习作中,仿佛看到朱自清先生《背影》的痕迹,又有小作者独特的心理感受。他模仿了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而材料却来自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是课文唤起了学生生活的体验和表达的窗口,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就这样被唤发了出来。

又如,在教学课文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后,布置了小作文《我的孤独》。学生的习作同样精彩,学生范奕芝写道:

课间,坐在教室一角的我,望着喧闹的教室,常常有种莫名的孤独感。孤独的我不能,也不奢望和他们打成一片。我只喜欢——孤独的我,一个人,静静的,读自己的书,形成自己的性格。有时,孤独的我也会将视线移到窗外,静静的我,静静的景,静静的时间。孤独——有时是一种享受。

    周末,一本书,一杯清茶,一段轻音乐,一个静静的我构成了一幅孤独又不失情调的艺术油画。孤独的我并不与人为善,我有我自己的交友原则,可惜世上知音难寻,于是孤独的我爱上了阅读,与书中的人物为友。我也爱上了轻音乐,即使我并不认识曲子的作者,可我却熟识曲子的性格。孤独——有时是一种心境。

课文中杜小康孤独的情感世界唤起了学生对自己孤独感的体验,这样,文本就对接了学生的生活,点燃了学生写作热情。可以说,读写迁移是学生情感表达的需要,它既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写作找到了活水源头,又增强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抒发情感,对接文本

课文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可以当做习作的素材,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人物,穿越时空,与他们对话,对接文本,抒发情感。

如,学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学生对孔乙己的态度可以说是:怒其不铮,哀其不幸。于是我就布置了小作文《孔乙己,我想对你说》。学生在作文中有同情孔乙己的、有痛恨孔乙己的、也有怒骂孔乙己的,通过作文练习,心中的怒骂、怜惜之情得以抒发,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学了《杨修之死》,学生对杨修无不感到惋惜,认为他死得有些冤枉,为了便于抒发学生的情怀,我让学生化身为杨修的朋友或曹操的重臣,以《杨修,我想对你说》或 《 我替杨修辩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学生的练笔同样精彩,有的学生说,杨修,你太恃才放旷了,你应该学学刘备的韬光养晦啊,就不会招来杀身之祸了。也有学生说,杨修,我挺你,你的聪明才智,你的光明磊落会流芳百世的,尽管你招致杀身之祸,可你比曹操更让人尊敬,历史是不会忘记的,你死得其所。对杨修的性格探究可谓是很有深度。

思维的碰撞,思维的思辨,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升,走进文本,与人物对话,通过写作,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开拓了思路,让学生的阅读体验借助写作的翅膀抒发得淋漓尽致。

再如《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中那位日本作家的态度让学生感到很气愤,我就让学生给日本作家写一封信。学生都义愤填膺地谴责了日本作家,言辞犀利地批判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国造成的灾难,还有些学生站在更高的和平主义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如学生杨哲文写到:逃避历史,并不能改变历史,只有勇敢的正视,才能让我们冲破那一堵墙。而学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一封信》时,学生写给雨果先生的信却是另一种情感的抒发。

除了以上跨越时空的方法以书信的方式抒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之外,根据课文的特点,还可以运用补续、改写、变化角度等手法对接文本。

四、主题迁移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的主题值得学生思辨和探讨,有关社会现象值得学生反思。比如《变脸》一课中的祖传绝活传男不传女,体现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也存在,我就让学生写小作文《重男轻女辩》。《枣儿》一文讲述了当今社会中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现象,而有些学生自己就是留守儿童,写出了心中对父母的思念和痛苦,催人泪下。杨绛先生的《老王》让学生关注到身边的弱势群体,《奇妙的克隆》让学生反思科学进步的负面作用, 学生纷纷表示要拒绝克隆人。再如《再塑生命》中,海伦·凯勒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学生罗国英写了《心灵解锁》,文中写道:“莎利文小姐为海伦·凯勒再塑生命,海伦·凯勒为我心灵解锁。”一篇篇课文不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学生也在一篇篇美文的熏陶和自己的练笔写作中茁壮成长。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读写迁移,架起阅读和写作的桥梁,让阅读教学插上写作的翅膀,既提升阅读质量,又给作文教学找到活水源头,丰富作文素材。读写迁移,能让学生的写作妙笔生花。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