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题研究>> 超越教材:走向智慧的语文教学 正文

超越教材:走向智慧的语文教学

2012-11-13 09:03 郑英平 2012年11月12日今日文教A7版

 文/郑英平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有效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从中兑现包括对学生知识传授在内的,能力的发展,方法的迁移和个性的张扬,在情趣盎然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得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的承诺。课程标准的这个“转变”,曾一度使我迷茫:何为“教教材”?教书不教教材教什么?成何体统;又何为“用教材教”?我们不是一直在用教材教吗?多此一举。但直觉告诉我,这个转变的实现是无庸置疑的,它是现代课程改革特点的必然反映,是落实多元学习目标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师成就专业提升的必由之路。然而,由此而产生的困惑,不得不引发我作深层的思考。

一、何为“教教材”?

教师不再以“知识为中心”忠实地传递文本内容,而是因材、因地、因人需要,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重组。以“情”为线索,以合、分、合为主要教学策略,将各教学要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元、立体、感人的教学情境。不难发现,对教材进行如此个性化、生活化、情感化的再加工,教学过程因此而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和有效。

、怎样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是以知识为中心,忠实地传递教材文本内容;“用教材教”则是以情景为中心,根据课程标准,按照学生与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由此确定的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增删、归并处理。

那么怎样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也就是说,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用教材教”的思想?

(一)重组与延伸

“用教材教”应以重组为基点。按课本——读本——课外选文的思路来选择文本,这一过程体现了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程资源由教材文本扩展到课外可利用的所有资源的理念。重组时,尽量利用学生手头现有的文章或推荐经典作品,让学生有机会贴近大师级的作品,为学生与语言大师进行精神对话、心灵沟通提供条件。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尝试了以下重组思路:

1、以话题重组。如上述案例,两首古诗讲的都是同一个话题,将它们重组成一个新的教学情景。在联系、比较和想象中揣摩诗句,品味意境,体悟诗人的殷殷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提高课堂效率。

2、以作家重组。如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现代作家冰心、老舍等,进行集中学习,可以更全面、深刻地与大家启动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

重组思路还有很多,如以体裁等,更多的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因材而组,实现智慧重构。

(二)整合与提升

 “用教材教”以整合(整体构建)为根本目的。重组教学资源,实现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的有机整合,从根本上让学生获得并提升基本的语文素养。

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了以下整合思路:

1、锁定主导线索。在新课程理念基础上形成的,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能动学习,并使学习目标实现有机整合的“理想意图”和操作思想。如现场二中,教者通过对现代教学的本质意义、学生学习动机和需要的激发与提升、三维目标的整合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后,形成了“以重点字词为突破口,在价值引导下的意境想象中,进行语言本体学习和情感激发”的操作思想,它既是期望学生通过学习,在能力、情感上可达到的“理想意图”,也是驾驭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导线索。

    2、呈现学习内容。即对学习内容的结构化处理和作用定位。在现场二中,教学内容由两首古诗整体构建而成,其呈现的“合——分——合”教学组块和所包孕的教学资源,均服从于确立的主导思想的贯彻,而非简单化地直接传递,这就是“用教材教”的体现。

   整合是复杂而灵动的,因教师教学个性的不同,整合的思路和风格也会各异,所以需要我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不断积累实践智慧,让整合有的、有度、有效。

当然,“用教材教”因教师风格的不同而呈现多样化的结构处理。教材只是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的中介,我们只有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大胆超越,因材施教,灵活使用。语文教材才能焕发出独特而迷人的魅力,语文教学才能不断地走向智慧的殿堂。

(作者单位:湖南湘西龙山县第二中学课题研究员编号: GT7120166-73-36

相关新闻

郑英平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