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题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对初中语文课人文性回归的思考 正文

新课标背景下对初中语文课人文性回归的思考

2011-03-22 20:20 文/张兴章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3.21.10版

 

   

新课标背景下对初中语文课人文性回归的思考

河南省郸城县李楼乡第三初级中    张兴章

面对“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此背景下,新课程改革提上日程,新课程标准也随后出台。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描述语文课程性质和地位中所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得以着重提出,那么人文性的回归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材的人文性。以新课程标准为蓝本,将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编入初中语文教材中,实现教材的时代感、文化底蕴浓厚感、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新课标下编制的初中语文教材不仅将爱情、友情、亲情融入到教材中,而且将对人性的思考的相关案例或文章有机地切入教材。以爱情题材为例,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一文以书信的方式将爱情教育传递给女儿,将学会爱与学会做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我国第一部是个总集中著名的爱情篇《关雎》、《蒹葭》写入新版初中语文教材,让学生从古人的阐述中领略爱情的美好与神圣;在《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与妻书》等篇目中学会以“大爱”牺牲“小爱”的伟大革命者的崇高爱情观;通过国外的《泰坦尼克号》、《麦琪的礼物》等篇目中感人的爱情故事引导学生信守爱情的承诺,对爱情不离不弃,共同坚守爱情,培养学生具有爱的责任感。由此窥见一斑。

教学方法的人文性。依据教学设计新理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先进媒体,将语文教材中的无声语言和意境转换成更为直接的图像、视频、音频等直观事物,不仅使学生学习更为直接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手,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相结合,让学生获得对事物的全面了解,不至于陷入“盲人摸象”的怪圈。另外,课时的安排,各门课之间的协调都为教学方法提供了更为人性的基础。

教学理念的人文性。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仅将教材、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实现了人性化,更为重要的是将“人”这一主体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将人看做“活生生的人”,将教育看做“活”的教育,实现了教学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从以“物”为主体转变为以“人”为主体,从以“教”为中学转变为以“学”为主体,以“教”为主导的教学变革,实现重视人性教学的转变。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着重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将语文课程中文字的特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相联系,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确定的教学内容与丰富的教学方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人性化的教学设计相结合,注重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积极的创新精神,将语文课程成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的荣誉感、铸造建设华夏民族栋梁之才的桥梁。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