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题研究>>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正文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10-11-02 11:29 李金平 11月1日今日文教A15版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山西省高平市南赵庄中学  李金平

所谓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呢?笔者现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正确认识创新教育。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解放出来,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改革落后教学方法,改变陈旧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

3、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利用数学图形的结合关系,培养学生的兴趣。数学教育中,有大量的几何图形,而生活中也有大量的图形是几何图形,它们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或由几个几何图形的组合,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如:黄金矩形是图形中最合理和最美的图形,矩形的长和宽是用黄金分割来组成。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线条美和图案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激发他们创新。

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良好法宝。一个好的数学老师应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使学生在整堂课中能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中。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历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这样都可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要做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永恒动力。

创新呼唤着教师角色的深层次更新,包括观念、能力和方法的一系列变革,从而以崭新的角色去做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永恒动力。

1、观念的更新。首先不以追求少数尖子的高分和升学率为目标,而是旨在开发全体学生创新的潜智潜能潜质,从根本上改变以循规蹈矩、恭顺温驯者为优秀的保守态度,引导学生高标新异,敢持歧见。其次是树立新的师生观念。即转变传统教育中“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目前课堂上盛行的直道式的讲授法,对学生发言的贬斥性评价,乃至考试中的所谓“标准答案”等,已沦为禁锢学生创新思维的沉重锁链。这些必须从教师观念深处首先得到根本性矫正。

2、能力的更新。其实质在于突破“教参——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别具匠心地“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特别是要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白”,让学生以充分的思考、质疑等自主性活动去予以填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满堂灌”。彻底改变“一桶水”与“一碗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奔河: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识。

3、方法的更新。要以新观念为主帅、新能力为先锋、新方法为利器,将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常规武器”注入新的内涵。面对知识的加速更替,学校教育提供的知识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引导学生“要学”显然比“学好”更重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促进学生终生主动地、坚忍不拔地追求新知,达到个体生命穿越坎坷岁月、可持续发展的崇高目标。同时,教师还要启发学生掌握自学的“金钥匙”,目前所倡导的“问题教育法”“引导发现法”、“研究发现法”等都具有借鉴和尝试的价值。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