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题研究>> 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作用 正文

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作用

2010-09-14 09:44 周广助 9月13日今日文教10版

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作用

河南省滑县老店镇中心学校    周广助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之一,它的成功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深受师生欢迎。但在具体的实践运用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一名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践者,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应用,对启发式教学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 启发式教学是教学方法更是教育思想

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而启发式教学推广的初期却直接演变成了一种死的教育模式。无论是哪一节课,也无论是哪种学科,一律是五段式(启发式的五个环节)的教学过程。甚至有的学校要求同一年级的语文教师使用同一本教案。这就否认了教学个性的作用,否认教学风格是教师的教学生命,无视实际教学效果,无视学生的接受意识。祖师爷孔子都懂得因材施教的道理,而我们却走向了一体化、一个固定模式的教学方法。

二、 启发式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启发是一种规律,但在一部分教师那里却成了一种形式,一堂课有问有答,热热闹闹。提出的问题,经过老师的循循善诱,一个一个被解答出来,这就是一堂好课,不能解答出来就是一节失败的课。其实启发的目的不是为了“问而有答”,而是为了“导疑”。提问也是一种学问。教师的提问应是新颖、独特、深刻的。这些问题,都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价值的问题。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动脑筋,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学会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冰心诗四首》的教学为例,就有两个有趣的问题:“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一句中,“惊羡”能不能换成“羡慕”?《纸船》一诗中叠的纸船没有一只能漂到母亲身边,作者为何还要“仍是不灰心地叠着”?解答完这两个问题,学生懂得了看书也得“力透纸背”,于无疑处生疑的道理。教师所想的问题,就要问得及时,问得让学生叹息,自己为何想不到,这样他才会慢慢有疑。

我在课堂上喜欢提问,但我更喜欢学生提问。这样做,一则可以借此知道学生在思考,思考些什么;二则可以通过他们的提问发现教学设计上的不足;三则可以成为我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种依据。我认为,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关键不在于学生是否会解答,而是看能不能让学生脑子动起来,共同探讨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与批判能力

新颖独到的见解,常在于对事物的大胆的怀疑之中,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诗中,是文天祥忠心赤胆的写照,但有的同学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天祥的死值得吗?他的死是不是不负责任的逃避呢?又如孟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有的同学就问“韩信也曾胯下受辱,韩信不是大丈夫吗?“识时务者为俊杰”不是大丈夫之行为吗?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要想创新就必须有怀疑,很难相信,一个对教师、家长的全部奉为金科玉律的奴性学生,能有什么创新可言,若想培养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则需要教师有怀疑与批判的意识与能力。同样难以想象,一个因循守旧、照搬教参的教师能有什么创新可言,他又怎能容忍学生的大逆不道。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能力,首先教师的教学就必须有个性,要敢说、多说“我认为”,也要鼓励学生多说“我认为”。

教师的个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教师的身体力行都是学生模仿的楷模。教材只是一本工具书,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脑子去理解教材,并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思维方法。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问不到”的人,而是培养成能把教师“问倒”的学生;不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到不在“有问题”,而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到善于发现问题,给现代社会培养出有个性、有怀疑精神与批判能力的创新人才。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