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浅谈《科学》的直观性教学 正文

浅谈《科学》的直观性教学

2014-09-12 16:09 文/蒋胜明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2014年9月5日B3版
       新的科学教材注重启迪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直观性和实践性。然而,目前大多数农村学校既无实验器材,又无实验室,更无实验基地,依旧是一面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教学设施现状,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简单、空洞的说教方式,多数学生还在沿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获取知识。因而表现出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的现象,使新课程改革出现了一些难堪的局面。笔者经过实践探索,采用以下几种做法,教学过程中突出其直观性,对实现“课标”目标,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重视户外活动的直观教学 
       老师讲,学生听,这是沿袭了多年的传统教法,它对人类文明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一切知识的获取取决于是否有兴趣。对于天性好动,注意力保持较短暂、抽象思维较弱的儿童来讲,靠兴趣来获取知识,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我在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把某些知识的传授移到了户外进行。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寻找有生命的物体》的教学。可先向学生讲户外活动要求(含分组、结伴、小组人员的分工,安全事项、爱护环境等),再规定任务(含寻找生物的数量、名称、外形、色彩等),后回教室归纳小结。安排未完,同学们个个就跃跃欲试,兴趣浓厚,热情十分高涨。到了户外,表现既勇敢又认真,经过30分钟顺利完成了老师安排的任务,实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
       二、巧借生活资源,突出直观性 
       学生获取某些知识,如果用空洞的说教方式,只会导致枯燥无味、效果甚微的结果。要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可利用生活资源,发挥其直观性,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收集信息,获取知识。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让学生识别和记住天气符号这个知识点时。我布置学生看电视的天气预报。学生直接感观到电视的动感画面,形象直观。并摸仿做天气预报播音员,学生兴趣十分浓厚。经过梳理、交流,很快掌握了天气的类型和标识符号。
       三、自制演示实验
       实验是克服抽象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会直接感观和领悟获取的知识。如授课三年级(上册)第一课解释电影的制作原理这个知识点时,可设计实验:在一张厚卡片纸两面相同的位置上,分别画上一只小鸟和一只鸟笼子(鸟笼大于鸟)。把卡片纸插在一端劈开一小段的小棒上,并固定好卡片纸。双手夹住小棒,快速搓动小棒后,发现小鸟被关在了鸟笼内并有似飞的感觉。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对电影原理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
       四、让学生亲身实践
       实践不但能出真知,而且会让实践者对获取的知识终身难忘,并对周边的人产生触动和诱发作用。比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怎样搭配食物》的教学。我的做法是:在班上挑选一胖(小胖)和一瘦(小瘦)的两位同学,根据食物金字塔原理让学生参与编制两份食谱,分别交给小胖和小瘦试验一月,结果小胖体重减轻了,体形变苗条了;小瘦体重增加了,身体变结实了。班上的同学为此很受震撼,都愿意自己也试一试,于是对该课知识很感兴趣,很好地掌握了食物金字塔的作用和科学搭配食物方法。从而明白,挑食会导致酝养不良有害身体健康,酝养过剩又会导致身体肥胖,导致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等,必须合理膳食,才能健康成长。既完成了课标知识目标,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总之,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科学》的知识,就要克服科学教与学的抽象性,遵循科学的原则,选用直观、生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直观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教、学、用的良好互动,朝课改的目标不断迈进。
                                                (作者单位:四川广安市广安区思源小学)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