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传承华夏文明 正文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传承华夏文明

2012-12-11 22:12 宋 斌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2012。12。3。7版

 

        

 

                贵州省务川自治县黄都中学   

 

       【摘要】化学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是帮助学生确立全面的文化选择观,对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文化导向,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扩大民族传统文化在化学学科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将华夏文化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使德育教育得到潜移默化地渗透。华夏传统文化的教育并不能急功近利,它需要长期积累,潜移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化学 文化  德育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文化遗产丰富多采、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直到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为了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校园中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不断丰富学校特色教育内涵,激发学生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理解、继承。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在生产、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华夏文化,在化学教学中,人们往往认为化学只是包含一些枯燥的理论、原理,而忽视了化学中包含的人文因素,应结合化学发展史,将华夏文化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使德育教育得到潜移默化地渗透。

一、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化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人文教育素材,化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不胜枚举。在讲解纯碱的制取时,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制碱专家侯德榜在20世纪40年代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的制碱技术封锁,为发展我国的民族化学工业,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母亲怀抱。经过潜心研究,数年艰苦奋斗,在苏尔维法的基础上经改进和创新,将制氨与制碱联合起来,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的空白。

二、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

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科学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伟大贡献,如在讲原子、分子时,向学生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通过STM操纵,用原子绘出了祖国地图,用原子书写“中国”,用分子绘画分子小人,运用C60、分子组合出纳米算盘、纳米锁和纳米钥匙,运用分子材料构造分子机械;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力的蛋白质——结晶牛夷岛素,在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的伟大历程中,迈进了一大步,标志着合成蛋白质的时代开始了;我国先后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发射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发展速度之快是任何国家不能比拟的。由于科学是真善美的统一,化学教学过程必定也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它的策略性,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面向全体学生,由把学生当容器来“灌”转到把学生当成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来“育”。

三、进行趣味渗透

学生的天性是好动好玩,增强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探究欲和创造欲。如在讲解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时,让学生做铁丝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同学们看到了铜树,一定很惊奇、欣喜、很有兴致,这个时候抓住时机向同学们讲解我们的祖先在西汉时期就发现了这个反应,到了宋初,将这一反应运用于生产。这种炼铜方法在我国最早运用,是湿法冶金的先驱。通过这样的讲述,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挖掘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

化学教学中涉及民族传统文化,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挖掘所含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将它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如在讲解氢氧化钠用途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最杰出的成就,对于文字的记录、文明的传播、文化的传承、都有重要意义。东汉元兴元年蔡伦在前人造纸术的基础上,改革和推广了造纸技术。新的造纸术使旧的不便书写的麻纸变成了至今大致结构没有改变的良纸工艺。如宣纸、绘画、书法等少不了它,国内外闻名,公元八世纪左右,阿拉伯人才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比中国整整迟了一千年。

又如在讲碳的用途时,向学生介绍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制造离不开木炭,中国是黑火药的故乡,黑火药的发明与古代炼丹术有着密切关系,先后有晋代炼丹家魏伯阳,南北朝炼丹家陶弘景,唐初炼丹家孙思邈把各种各样的物质进行化学处理,作了大量原始化学实验,总结出一些重要化学反应规律,从而我国人民掌握了黑火药的制作方法和性质,最后认为孙思邈是火药的最初发明者,到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末年,名将李纲用黑火药制成的火箭炮击退了金兵,到宋代,火药生产的规模一再扩大,而火药西传,先是宋朝年间的满族人从汉人那里学会再传给蒙古人,蒙古人传给阿拉伯人,英国人培根再从阿拉伯人那里获得火药配方,而西欧各国直至十四世纪中期才开始应用火药,比我国晚几百年,学生听后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悄然书于脸上。使学生看到了我国光辉灿烂的过去,升级勃勃的现在,充满希望的未来,不但增进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理解和学习责任感,而且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华夏传统文化的教育并不能急功近利,它需要长期积累,潜移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的师德、情操、教学素质、能力及人格魅力等隐形教育的影响,是保证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要有良好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过硬的教学本领和基本功,才能使教书育人达到最佳的统一,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在化学教学中将渗透德育教育传承华夏文明,点燃了学生的爱国之火,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他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教师教学指导书(九年级上) 

[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 杨秋菊.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素质教育,2011(9)

[3]岑忠正.浅谈在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现代教师与教学,          

    2010(2)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