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小学数学课中的操作实验小议 正文

小学数学课中的操作实验小议

2011-05-16 15:17 李继兰 2011年5月16日今日文教A15版
 

小学数学课中的操作实验小议

思南县三道水中心小学  李继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操作是学生直接感知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拼、摆、画、制作、演示、实验等活动,是学生理解和构建知识的重要过程。在我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得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会达到变抽象为直观化、困难为容易的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操作实验具有三大特点:

    一、学生亲自操作学具、人人动手,认真思考,学生是操作者,是主动的,这样有利于把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

    二、数学课的操作,学生是把学具作为中介物,利用自己的动作,把一些蕴含的抽象的逻辑关系物画出来,操作的动作本身往往就是其认识的对象,学生的动作就反映了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同时,操作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并发展了初步的数学思维。

    三、数学中操作学具,学生的手、眼、耳等多种器官同时活动有利于建立广泛的神经联系,也有利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巩固。

    操作实验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学具操作要有明确的目的。 

    讲解新课之前的操作实验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一些感性的具体材料,为掌握新知识作一些必要的准备。例如,学习9的加法时,教师引导学生把 9根小棒摆成两堆,边摆边说出算式,从而知道加法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新课讲解中的操作实验是为了提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如教学“正方形的认识”时,通过用4根小棒拼组活动,让学生发现其特征。巩固环节进行操作实验,则是为了深化数学知识。

    二、学具操作要选择适当的内容。

    1、建立某些起始概念。如:认识10以内数、20以内数,第一次学习乘法、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等最好让学生用学具操作。

    2、区别某些容易混淆的数学知识。如果教学中充分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就容易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可随堂辩题如下:

   (1)、第一行摆5个0,第二行摆的△比0多2个。

   (2)、第一行摆8个0,第二行摆的△比0少3个。

    通过以上的具体操作,要求学生说出:你先摆什么?后摆什么?又是怎么想的?

    通过几次操作,学生能从动作到表象,自然会悟出谁是较大数 ,谁是较小数。  

    3、理解较难的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知识   。如:姐姐和妹妹都有15朵花,结姐姐给妹妹3朵后,妹妹比姐姐朵()张。大多数学生答:“3张。”老师随后抽两名学生上台表演,通过“姐姐给妹妹3朵的动作”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一加一减的数量关系。

    三、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

    数学课的操作是一种特殊的动手活动,在于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该反映内部的思维活动,所以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适度地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能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及时得到抽象的概括,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