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决策制定的“五事”框架:从诸葛亮隆中对到企业战略规划
孙子提出的“道、天、地、将、法”(《始计篇》)五事,在民间智慧中早有体现。诸葛亮未出茅庐便作《隆中对》,堪称五事分析的典范:(三)危机应对的“九变”思维:从范仲淹赈灾到疫情下的企业转型
“九变篇”强调“通于九变之利”“知九变之术”,即根据环境变化灵活调整策略。北宋皇祐二年,范仲淹任杭州知州时,恰逢大旱,他反其道而行之:鼓励百姓赛龙舟、修缮官署,看似浪费钱粮,实则通过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同时低价收购粮食平稳市价,此乃“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九变篇》)的民生实践。(三)生态竞争的“全争”理念升级:从晋商票号到平台经济生态
传统竞争是零和博弈,新时代竞争则是生态系统的比拼。清代晋商创设票号时,建立“汇通天下”的金融网络:各票号之间互通汇兑、共享信用户籍,形成“一荣俱荣”的商业生态,避免内部恶性竞争,此乃“全争”理念的早期实践。(一)风险意识:从“未雨绸缪”到战略预判
“未战而庙算胜”(《始计篇》)在民间转化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处世哲学。明代商帮在经营中遵循“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史记·货殖列传》),即在旱灾时储备船只(预判水灾),水灾时储备车辆(预判旱灾),正是孙子“预见到机”的商业实践。古诗词中,陆游“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冬夜读书示子聿》)强调事前积累,而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则揭示持续输入对预判能力的重要性。(二)危机意识:从“居安思危”到韧性培养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左传》)是孙子危机意识的延伸。北宋范仲淹在西北戍边时,虽边境暂时安宁,仍坚持“屯田实边”“修筑城寨”,为后来西夏突袭做好准备,此乃“备周则无患”的典范。古诗词中,魏征“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直接化用孙子思想,而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则从正反两面诠释危机意识的重要性。现代职场人应如孙子所言“"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形篇》),在顺境时积累核心能力(藏于九地),在逆境时果断转型(动于九天)。(三)辩证思维:从“祸福相倚”到矛盾转化
孙子“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始计篇》)蕴含深刻的辩证思维,民间俗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这一思想的生动表达。北宋苏轼被贬黄州时,看似人生低谷,却在此期间创作出《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巅峰之作,实现“祸兮福之所倚”的转化。古诗词中,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与孙子思想相映成趣,而辛弃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则揭示了矛盾转化的必然性——只要把握规律,困境终将转向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