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书写作>> 那家伙不是个好老师 正文

那家伙不是个好老师

2011-01-25 10:39 王海燕 2011年1月24日今日文教 A11版

那家伙不是个好老师

 ——我所认识的赵飞老师

王海燕

赵飞简介:赵飞,1977年出生,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全国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编委,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研究中心研究员,省作家协会会员,省语言学会会员。
    中学一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曾参与市中考语文命题;多次在省市骨干班上执教示范课,曾获市优质课一等奖;先后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作品多篇,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性作文大赛并获奖;2009年荣获中语会全国第六届“教改新星提名奖”。《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封面人物,在《语文报》《求知报·中考版》等报刊开设作文指导专栏,主编人教初中语文《课时特训》《中考作文满分解密》《中考满分作文12大得分点》等书籍。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学作文“性灵说”的教学研究。

“语文老师和《语文报》天然是朋友。”特级教师卢传梁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语文报》十多年的一个老编辑,我见证了许多年青语文老师的成长。赵飞是他们之中的一员。

那家伙不是个好老师。

好老师大都一门心思钻业务。把教材背熟,把教参吃透,把教辅用遍。课堂上要秀出课标理念与精神,秀出个人储备与风采。让听课的人看着舒服,让学生听了佩服。这都是常识,做老师的都知道。可他好高骛远,不照教参指示,不按常规出牌。教材倒是烂熟于心的(不是他勤奋,依我看他是沾了博闻强识的光,有个好记性,电话里常听他整段整篇的背),但备课却没套路,教参几乎不翻,一节同样的课,给不同班的学生上,还要翻出不同的花样来。常常是上课到动情处,随意发挥。上辛弃疾的《清平乐》,遇到词中“醉里吴音相媚好”,他突然来了灵感,让学生去比较探究辛词中的“醉”态寓含怎样的情感;上鲁迅的作品,他让学生体味鲁迅先生于忧患与责任中流露出的温情一面;上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由网上热议的“《背影》该不该从课本中删去”,他也让学生模拟辩论实战,还联系报刊、学院教授加以印证网文对朱自清先生评价的考据;上王鼎钧的《那树》,他课文上完非要找来刘亮程、德富芦花、亨利·梭罗写自然与生命的作品,还要将这种对生命的关注意识融注于学生的习惯养成……这都是很耗神的专题研究啊,是树人的大工程,和课文本身的理解又没什么紧要的关系,和做好一个语文老师似乎也没有直接关系。十四五岁的初中生,硬是跟着他把课题进行下去。他自己是个“独立支持”的人,他也要学生做有独立思想的人,从课本的学习延伸出对生活的独特感知。这行得通吗,不好好抓课堂,向45分钟要效率。做他的学生,不容易。

好老师大都在学生面前很有威慑力。虽则没有以前的三尺板子,但“不怒自威”总可以做到的吧,“一本正经”也可以学来的吧。可他有时候被学生问住了,不假思索地答:“我也不知道。”作为一个老师,怎么能轻易说“不知道”这三个字,这不是在砸自己的牌子吗?好多人,都会先虚晃一枪,跟学生说:“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下节课讨论。”或者说:“要注意本堂课的核心问题,不要偏离了方向。”这都是不失面子的做法,师道尊严,大事啊。那家伙不会不知道这一点,但他愣是不虚心改过,还煞有介事地去搬书上网、请教专家,经过一番论证,得出自己先可信的结果,再拿去和学生说。这可真麻烦,当老师都像他这样,真累。他就是有一池水,蓄在深处,并且还有源头活水,那也没用,人家只有一碗水的人反而往出端时更快啊。这种太实在的做法,不是成功学的法则,不值得仿效。

好老师大都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有了神秘感,学生不是更服气老师吗?虽然不像过去的先达一样要学生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但为师者尊总还是要讲的嘛。课堂上点到为止,课下敬而远之。学生们是来受教育的,中国的学生这么多,不整齐划一地教育怎么行,不让他们统一思想认识怎么行?学生们最听老师的话,怕老师似乎是正道是真理。只要严肃了,神秘了,学生们还有不听话的吗?赵飞却放着这现成的饼不吃,他非要自己画,画饼充饥:他和学生打成一片,一起读书一起写作,一起讨论一起打球,一起踏青郊游一起感受朝晖夕阴。他甚至带着学生一起去捉泥鳅采蘑菇,摸到了放在一个洋铁皮桶里煮了吃,这样疯的做法倒也有了点效果:学生们爱上自然,爱上语文,爱上了本来不知怎样凑字数的作文课。难道非要经历才能有话可说,难道说说不行非要去亲历亲为亲自感触,难道这一切不能是应应景尝尝鲜,当作生活常态多不易啊。现在都讲求效益,流行快餐,这样的体验式教学,耗时耗力,我看纯属个人爱好,不足以推广。

好老师都注意“高风亮节”形象工程。谁会公开说不喜欢女生啦,因为她们太麻烦,喜欢打小报告。谁会跟一个差生走得很近,努力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结果一次次无功而返,大伤脑筋,最终也只获得些微的转变?谁会把闲事放在心上:把球打得很棒,还会点乐器和绘画;把闲书读得泛滥,还藏有地摊上淘来的孤本;把菜做出很多花样来,说什么这就是享受生活……最让人不解的是,这年头谁还看诗写诗呢。买点基金炒炒股,码码文字补一补。人家都奔着实惠呢。可赵飞那家伙倒好,十几年不改诗心。留过长发写过诗,这也就罢了,二十岁,就当是初恋吧。谁想从了教还不安生,他把诗当成生命中的至爱,青山绿水皆诗伴,一草一木总关情。他把自己对宇宙对自然的悲悯、敏感传导给学生,让学生们也爱上写诗读书。他还给我作了一期专题,以诗译诗。把古代诗歌翻译成现代诗歌,他和他的老师(文学院的教授)、学生一起译一首诗,不同风格不同视野的译作令人耳目一新。对诗作的理解,孩子们想必是终生难忘,而且是那样个性化的,打上情感烙印的理解。这期专题我预计会受到广大读者与语文专家的好评。但这能给他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呢?写诗的人注定孤独,诗人总在路上。他这个中国诗歌学会的一分子,会在诗歌创作道路上继续下去吗?他能独树一帜,真的诗意栖居?我看也值得怀疑。

好老师——我又想拿好老师和他作比了——都积极进取。不想当校长的老师不是好老师,这话有几分道理。谁不慕着在学校有个一官半职,做做管理,发发号令,推行一下自己所谓的教育思想。管人多好啊,劳力者治于人,劳心者治人。即便不想管人,但至少在那个位置上,也受人尊重啊。同事另眼相看,家长格外小心,备受领导青睐,就是回趟老家也博个衣锦之名吧。开拓进取,出人头地,这不都是人之常情吗?赵飞那厮不干,他放不下教学,即便是做了教研主任、副校长,他依然要上课,要教学生,要当他的孩子王。真的把课上好,其实比做领导难,他怎么就转不过这个弯来?我看这小子是铁了心,要学红军“不怕远征难”,今生不辞“甘为孺子牛”。这样的人,不可谓聪明,到退休也还是两袖清风,何苦呢?我琢磨他是有点痴。

我还想说一点,赵飞那家伙很贪。他读的书很广很杂,符合一个男人的视野。各种流派风格、不论中西,古今一切语言、思想精华,凡所遇到,无不尽性去读。读书使得他有一颗坚定的心灵,一双明澈的眼,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那家伙也如桑提亚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因为读的书多,有点底蕴,他的稿子总是和别人不大一样,或者角度,或者风格,把教辅的稿子做出诗意、文学的味道来,把寻常的指导做出哲学、文化的深度来。但为了这个,他常熬夜,这样的态度可嘉,但对身体健康不利,从养生啊、享受生活啊的观念来看,这样划不来。莫非他以读读写写为享受,达到了一个做学问的境界?这家伙还真是贪。

说到底,那家伙,他不是一个好老师。

但他是一个可以相托的朋友,他是一个诗意与理趣兼具的人,他是一个大写的,值得信赖和期待的存在。他站在那里,是一棵树,是一座山。树是行道树,守望青青麦田;山是敬亭山,与之相望不倦。

他不是个好老师,因为他的好不是一般,而是非常;他的好不在当下,而在明天。

天旷地远,静水流深。希望他会好,赵飞那家伙。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