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教百科>>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 正文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

2025-07-10 10:17 郑彦妮 本站原创
文/ 郑彦妮
 
        思政引领力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生成的引导教育对象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首要特质。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不仅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鲜明特质,而且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显著标识。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着坚定文化自信和坚守文化主体性的清晰主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蕴含着丰厚的文化滋养和课程资源,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升思政引领力不仅是高校加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目标任务,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一环。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社会主义中国,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统一的。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辩证关系,也是党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原则。思政引领力是贯穿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命线,体现了人的现代化的价值诉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是高校提升新时代思政引领力的首要前提和政治保证。
       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从文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全面理解党的文化领导权,牢牢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七个着力”,全面掌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动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大学生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蕴涵的重大原创性理论成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捍卫国家政权安全,以政治引领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人民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内蕴的鲜明特征和本质属性。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秉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作为文化活动和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需求,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创作新的精神文化产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增进价值感召力,营造积极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活力
       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新时代提出的重大文化之问。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清醒的历史自觉,积极回答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之问,创造性提出了文化建设坚持守正创新的方法路径,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思政引领力是教育强国的首要特质。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赓续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体现国家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导向。
       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筑牢了中国人民精神上独立自主的根基,实现着文明的赓续和国家的绵延。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相统一,既要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形式加以现代改造,又要不断赋予优秀传统精神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的有机融合,以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中华文明基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文化生命,实现中华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事实上,坚持守正创新,蕴含着“古”与“今”的辩证统一,彰显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形成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理念。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汲取传统和求新求变的统一中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掌握度、关注点和疑惑区,精准研判学情,把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道理讲清楚,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亲和力和吸引力。
 
        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培育大学生的国际视野
        民族性包含世界性,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内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精髓,又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蕴含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宽广的世界视野。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显著标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推进思政课教学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阐释同向而行、同频共振,不断增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在空间与时间上文化形态的形成方式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深度挖掘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育人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融合新时代中国特色与民族个性的现代文明属性,教育引导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对中华民族的全方位认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文化自信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中,全面养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民族立场和世界情怀的有机统一,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彰显了纵横古今、融贯中外的大视野。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引导大学生怀着开放的态度、广阔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理性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积极成果,摆脱对西方思想文化的盲目崇拜,彻底摒弃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傲慢和文明偏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创造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形成推动文化建设、文化创新的精神动力,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中国贡献。
 
        坚持“魂脉”与“根脉”相统一,强化大学生的挺膺担当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时间连贯、空间共存、演变格局的观点方法,回答了如何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处理“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魂脉”与“根脉”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没有马克思主义“魂脉”的指导,理论创新将面临封闭僵化、改旗易帜的历史性错误。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滋养,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事实上,习近平文化思想赋予“两个结合”更高地位和更大作用空间,诠释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魂脉”与“根脉”相统一,以提升思政引领力为目标导向,强化价值塑造,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为坚定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者,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坚持“魂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指导思想不动摇。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处理好“中国自主”与“借鉴外来”的关系问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教育引导大学生秉持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尊重包容差异,敢于与境外敌对势力斗争,敢于向错误思想亮剑,实现中国人民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持“根脉”就是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汲取营养,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帮助大学生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讲清楚中华文化是怎么来的、有哪些思想精华,教育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成逻辑,正确区分“两个结合”与文化自信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文明的整体认知,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助推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魅力和当代价值,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本文系2024年度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思政课教学研究(编号:202401000132)》的阶段性成果;2024年度湖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马院专项课题《新时代文化主体性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编号:24YBM40)》的阶段性成果)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
 
       郑彦妮,女,汉族,工学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南省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基地研究员。
       主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在《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生态文化发展研究》、2024年度湖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马院专项课题《新时代文化主体性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10余项省部级课题;多次参与湖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比赛、指导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