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教百科>> 树立大历史观 把握新时代“中国之治”的理论图谱 正文

树立大历史观 把握新时代“中国之治”的理论图谱

2022-01-19 15:51 赵阳 今日文教周刊
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阳
        摘要:往昔风华历程,百年峥嵘岁月,党与祖国历经波折,站在新时代,根骨依旧。历史不仅仅是用来缅怀的,更是在新时代阔步向前的源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大历史观思维的重要性。大历史观进一步具象、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站在新时代,只有“长时段”把握中国共产党的道路选择,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宽维度”领悟百年党史的现代性建构,以中国之治,应世界之变;以整体、系统思维总结历史经验、增强历史定力、掌握历史主动,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之治”的内在逻辑密码。
        关键词:大历史观;唯物史观;中国之治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树立大历史观的思维方式——2018年12月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提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①2021年2月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②2021年11月召开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因此,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顺应历史潮流,回应历史发展的时代课题,以大历史观读通、读懂百年党史,是把握新时代“中国之治”的理论图谱的内在之义。
         一、大历史观进一步具象、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大历史观作为一种研究历史和社会发展脉络的思维方法,是建立在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④以综合思维看待历史,以整体意识分析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首先,大历史观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历程出发,以实践为基础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并走向灭亡的内在机理,提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灭剥削、消除私有制最终会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替,而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高追求,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最终的价值归宿,具有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而大历史观的思维逻辑亦是立足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不谋而合,以过往历史“鉴”当今现实,以现实实践“引”未来发展,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更清楚地解决现实的实践问题,更明晰地理解未来社会的建构。
         其次,大历史观进一步具象、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宏观地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发展方向、发展路径上给予指导,而大历史观进一步提供了一个研究历史的新视角,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大历史观注重历史和人物的交互作用、强调古今中外的多维分析、注重理念、制度、实践的多向结合,在还原历史发展的本来脉络的基础上,综合把握分析当下与未来,具象、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二、“长时段”把握中国共产党的道路选择,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站在新发展阶段,追悟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四大阶段的实践探索中,始终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以“三个起来”把握中国共产党的道路选择。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历史性巨变,强有力地回击了“中国崩溃论”,凝成了中国精神,如赶考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合力奋斗,因此,正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担当,助推了中国道路的选择。
        以“三心”把握新时代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不忘初心、维护核心、以人民为中心的“三心”,贯穿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主题主线;蕴含于党围绕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努力的奋斗探索史、理论创新史和自身建设史的主流本质中。百年历程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百年奋斗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深刻把握百年党史内在蕴含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才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始终坚持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一步一步实践探索,走出了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伟大实践,探索出了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三、“宽维度”领悟百年党史的现代性建构,以中国之治,应世界之变
        “现代性”这一词语原初是从西方引进的,西方掌握着对“现代性”的最终话语权,但是中国的高速发展突破了西方的架构,以比西方更快的速度取得了比西方更大的发展成果。⑤中国正在建构整体意义上高于西方的现代性文明。
        与西方“国强必霸”不同,中国之“治”是永不称霸的和平合作;与西方零和博弈不同,中国之“制”是合作共赢的互惠互利;与西方“单边利己主义”不同,中国之“交”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边交往;与西方“普世自由民主”不同,中国之“智”是民生为本的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最大的政治,共产党人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为了人民。与西方资本至上逻辑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性建构,超越了狭隘的个人、民族,统一了人民性与先进性。尤其是经历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西方的普世价值站不住脚,而人民至上的抗“疫”部署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魄,我们从仰视西方变成了平视西方,这是百年来思想上的重大转变,是新时代重要的思想“再解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胸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两个大局”,在世界形势风云变幻的外部环境与问题矛盾愈发急需解决的内部环境中,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以自觉自为的中国之“治”,应风云莫测的世界之“变”。
        四、以整体、系统思维总结历史经验、增强历史定力、掌握历史主动
        大历史观侧重从长时段、宽维度、总体系统思维的角度来研究历史,在把握历史事实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古今中外的理性比较,毛泽东将其称之为“古今中外法”。而在大历史观的思维结构中,侧重以整体思维和系统思维总结历史经验,增强历史定力,掌握历史主动。大历史观之“大”,就在于总体性、系统性。不受民族束缚,不受时间约束,不受空间局限,用“大历史”的眼光、国际化的视野来认识和把握现实实践。
        一方面,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实践中凝成了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以文化基因的形式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在中华“大历史”长河中,勤劳、民本、自强、大同等⑥,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只有以系统思维总结历史经验,以“大历史”的眼光把握现实,才能更好地完成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所担的时代责任。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理论到现实的过渡,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其间充满了血腥、斗争,从中洞悉历史规律不难发现,与西方以资本为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不同,社会主义的韧性生生不息,资本主义不会成为历史的终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资本主义,才能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大势。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猛烈冲击下,IMF表示中国是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未来5-10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仍有望保持在25%-30%,⑦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因此,在新时代,我们必须以大历史、国际化的视野,在党和国家发展上掌握主动,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底气骨气;必须增强历史定力,掌握历史主动;必须勇担历史使命,顺应历史趋势。
        总之,以大历史观的思维方式,更好把握新时代“中国之治”,不仅仅是了解史实、掌握史料以缅怀过去,更重要的是要认清主流本质、树立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以指导未来。站在新发展阶段新的历史起点,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⑧在“两个一百年”的时空交汇中,书写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①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738。
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④杨洪林.重新评价“综合经济基础论”——杨献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贡献[J].理论月刊,2004-05。
⑤杜丽娟.中国道路的优势及未来[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9-10。
⑥姚兰.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文化意蕴[J].中学政治教学参,2016-04。
⑦未来5-10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仍有望保持在25%-30%[EB/OL].2020-11-30.光明网
https://m.gmwcn/baijia/2020-11/30/1301850623.html.
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0-26。
 
作者简介:赵阳(1998.2—),女,中共中央党校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