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教百科>> 特殊转移支付的“特” 正文

特殊转移支付的“特”

2020-11-18 11:42 翟林林 今日文教周刊

山西省翼城县财政局  翟林林

      摘要:2020年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创新的宏观调控方式,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的转移支付。分析它的特点、做法、影响及长效机制,探明特殊转移支付的“特”。
      关键词:特殊转移支付  预算管理

      1前言: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中央确定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将新增2万亿,其中:转移支付规模增加1万亿元,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在第一时间通过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等方式全部下达至市县。
      2 特殊转移支付的“特点”
      2.1分配原则:一是落实“六保”任务;二是强调积极性,当好“过路财神”,不当“甩手掌柜”;三是增强自主性,在规定的范围内统筹安排使用。
      2.2资金来源:第一块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的特殊转移支付资金,主要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方面;第二块用于有一定的收益保障的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的支出,包含小微企业财政贴息、减免租金等抗疫特别国债资金(列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第三块用于基础财力缺口补助的正常转移支付资金;第四块是新增地方财政的国债。
      2.3监督体系:一是建立实名台账,要求账目清、流向明、账实符;二是形成监管合力,信息共享,紧盯分配、拨付和使用;三是随查随改,不搁置、不拖延;四是吸收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发挥好直达资金的效用。
      3特殊转移支付的做法
      3.1平台发挥三个作用。建立基层资金使用情况的“千里眼”监管平台。该平台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从直达资金源头到受益对象,确保预算下达和资金拨付、资金监管同步“一竿子插到底”,掌握每笔资金的下达、分配和使用情况,确保全链条、全过程的跟踪;二是让资金用到最急需最困难的地方,建立实名台账,上传受益企业和个人明细,使资金精准落实到位、发挥效果;三是给正确使用资金明确的指引,借鉴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平台的经验,建立预警机制,对不规范操作进行提示。
      3.2确保机制四个到“位”。地方各级政府为贯彻落实好特殊转移支付相关安排,让中央“直达”资金落地,着力做到“四个到位”。一是比照财政部建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专班,确保统筹协调到位;二是制定办法,明确职责分工,责任落实到位。三是升级改造,确保系统相连相通到位。四是开展业务培训,确保从项目储备、到资金拨付全流程业务操作到位。
      3.3发力支持五个“重点”。地方政府要有“过紧日子”的看齐意识,由于支出结构固化、刚性支出比例高,多年压减后可压减的空间不断收窄,在“节流”方面存在一些困难。但面对新形势,更应积极落实“过紧日子”的思想,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尽量压缩一般性支出,节约财政支出,保障重点支出。结合直达资金统筹安排:一是安排常态化疫情防控资金,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重点支持疫情防控;二是落实纾困惠企政策,重点支持保市场主体;三是落实就业优先政策,重点支持就业;四是保基层正常运转,重点支持基层运转;五是发挥撬动效应,重点支持重大项目。
      4特殊转移支付的影响
      4.1资金直达。通过采取“准”“效”“严”等方式,确保资金直达,发挥效果。
“准”字即更精准。减少直达资金在分配、拨付过程中的损耗,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让资金直达。一键到底到人,确保资金直达名副其实。
      “效”字即效益最大化。让每一分钱实现最高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紧盯每项政策、每笔支出的落实情况和实际支出效果。对关键项目采取不同的量化指标进行重点评价;针对民生支出项目实行全周期跟踪问效,让直达资金用到最关键的事项。
      “严”字即更规范。面对财政压力,用好民生资金,让财政资金从源头到最末端,保证资金下达和资金监管同步,实现全过程的信息留痕和监控。对于不法行为,依法严肃问责、坚决处理责任主体。
       4.2新特征。通过特殊转移支付,将财政资金直达基层、惠企利民,即是制度的新举措,也凸显出了创新性。
      制度流程的升级优化。减弱省级财政的控制权,缓解兜底压力,杜绝资金截留挪用。对分配运用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监督职能与分配责任。
      破解事权与财权不匹配的创新之举。直达资金缓解了基层财政压力,充实基层财源、保障民生,确保财权与事权相匹配。
      减小政策时滞,提升时效与实效。缩短资金在途时间,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保证政策如期落地,民生得到保障。
      4.3预警机制。要促进政策公平,既要确保应该享受政策的企业应享尽享,又要避免不该享受政策的企业不能享受相应政策。要提前储备,做好项目的论证和储备,让资金跟着项目走,而不是让资金等项目。借鉴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平台的经验,从预警、运行、分析等方面设置不同的预警规则,为部门提供帮助指引。强化对直达资金的全过程监控,加快部门间数据开放共享,倾听审计、民政、社保、人民银行各个协同部门的建议,对预警机制进行扩充和完善。
      4.4底线思维。直达资金直达基层是保基层运转的底线思维。是促进基层有效运转,实现政策性和群众性的完美结合;重点是解决基层财力困难,缓解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局面;关键是建立保基层财力的长效机制,建立直达、便捷、精准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要求是加强基层“财力”建设,增强基层自身抗风险功能。
当前“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成为基层财政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成为扩大内需、减少疫情影响的关键,上级财政需要履行好“兜底责任”,做好对困难基层的指导和监控,督促基层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统筹安排各项支出,保障财政稳健运行。
      5建立财政资金直达民生的长效机制
      5.1完善制度编制“责任闭环”。为了使财政资金直达基层有法可依,需构建长效机制,强化制度规范,明确责任、量化管理,发挥好基层的积极性,提高基层服务的能力,使直达资金与职权、资源同步下放到基层,编制完善直达资金“责任闭环”。
      制度健全上,将资金直达法治化,增设特殊转移支付分类,明确的各关键节点的时限,将资金来源、受益对象和联动监管等制度化;责任落实上,扩大基层职能,厘清职责边界,明确兜底的责任;队伍建设上,突出民生,下沉权限,提高因地施策的本领。
      5.2提高意识确保“精准支付”。面对财政压力,用好民生资金,是财政资金管理过程中一个工作理念。在绩效目标管理上,针对不同项目采取相应的量化指标,对财政资金实行全覆盖;运行监控与绩效评价上,扩大直达资金范围,增加直达资金额度。围绕民生主题,扩大受益领域,纳入直达确保民生支出一步到位,针对民生支出实现全周期跟踪问效,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关键的事项上去。引入信用评价体系,完善退出机制,对未取得预期目标的采取相关措施及时止损。
      5.3增强举措建立直达通道。紧扣部门职责和年度重点任务,确保支出预算合理。年度规划要与年度预算安排、中期财政规划统筹衔接,不做违背规律的规划,不出脱离财力、不可持续的增支政策;压实主体责任,做实提前研究谋划、事前评估、入库储备、优选排序等工作,加强项目库管理;建立公开常态机制,对各类资金的政策、方案公布于众,使群众真正受益;构建起全方位、高时效、常运转的监管体系,形成强大的监管合力;建立互联互通的数据库,破除数据壁垒,使各类民生数据成为决策的“原料”;强化资金使用者的绩效责任,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对交叉重复的政策和项目予以调整,对长期沉淀资金一律收回统筹。
      在财政资金管理中,要在现有制度与技术基础上不断探索,着力打造财政资金的长效机制,保障基层运转、保障民生稳定。
      参考文献:
[1] 本报评论员. 新增财政资金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如何精准落实?[J]. 财政与税收. 2020(18).
[2] 刘桂超赖艺文李晨瑶倪志良. 基于特殊转移支付视角探讨财政资金直达民生机制的建立[J]. 财政与税收. 2020(18).
[3] 刘跃. 论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三点”:特点、优点及重点[J]. 财政与税收. 2020(18).
[4] 龙小燕. 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之“特”[J]. 中央财经报2020-06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