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社联部原主任李晓东、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作家网总编辑赵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文化传媒总公司原副总经理江正茂,《信息早报》原党委书记、总编辑叶建华,《作家报》总编辑张富英,青年作家网总编辑汪鑫,知名文学评论家、人民艺术家网执行主编马金星,中华文教网主编李月,宋铁航、靳紫梦、张帆、柴金龙、张文远等文友亲临现场,共同见证新闻与文学的使命与担当。全国劳模、北京北大纵横董事长王璞总,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靳新国院长、中国传媒大学陆健教授、等人发来贺信。
家国情怀:作家之魂
王谨同志表示,家国情怀是中国记者、作家的精神支柱。他引用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经典诗句,彰显家国情怀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他强调,作为时代记录者,作家应肩负责任,以文字传递正能量,反映社会进步,共筑和谐社会。
回顾其新闻与文学之路,王谨同志自基层作者至国家级媒体人,始终秉持家国情怀。他深入太行山腹地核实数据,蹲点深圳捕捉改革开放脉动,聚焦汶川地震现场完成深度报道,以实际行动践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之创作理念。
社会责任:洞察与关怀
谈及作家社会责任,王谨同志指出,作家应敏锐捕捉生活中的生动场景,以客观视角呈现正反两面。他分享《家国情怀》中多篇散文创作经历,如《四个女人与一个男人》《救救可怜的孩子》等,体现出对社会人性冷暖的深刻洞察与对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怀。
面对数字时代挑战,王谨同志呼吁新闻与文学工作者坚守本真,保持新闻的真实性与生动性。他鼓励作家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以文字记录时代变迁,传递人性光辉。
文字与故事:打动人心
文学的高明之处是它的唯美文字。文学作品打动读者,一是靠文字,二是靠故事。散文和诗歌也是如此。 文学讲究文字之美,也讲究养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为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他认为,"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见《文心雕龙;原道》)。他认为,大自然万物,本身就有美的,只是作者用心去学习去感悟罢了。
文学包括诗歌要讲好故事。2015年5月22日,习总书记曾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作出批示: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总书记指示非常重要。讲好故事,才容易被读者和听众接受。
王谨同志特别指出,讲好故事是文学打动读者的关键。以《聚焦汶川大地震的日子》为例,他阐述了如何通过讲故事的笔法,让读者在细节中感受人性的温暖与力量。
家国文化传承:共同守护时代精神

中国作协社联部原主任李晓东在发言中表示:王谨老师关心社会底层,关心民间疾苦,尤其是作为“山西问题调查组”深入调查“农业学大寨”,触摸历史深处的记忆,感受到在社会大变革面前,新闻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王谨老师作为新闻人的理性思维让他的作品更能够直击本质,值得我们学习。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发言中表示:王谨老师的作品以真实为底色,扎根现实,聚焦时政、关心民众疾苦,留下深刻的时代印记;新闻的理性与文学的感性结合,易读性好,深入人心;作品中的家国情怀贯穿始终,先天下之忧而忧,坚持文学的责任感,保留了传统文人的精神气节。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文化传媒总公司原副总经理江正茂发言中表示:王谨老师深入一线进行《百货大楼》的报道,体现出为民请命的品格,这正是新闻人的责任与担当。王谨老师生活中平易近人关心下属,低调谦和,多才多艺,德艺双馨。
《作家网》总编辑赵智发言中表示: 王谨老师的作品观点明晰,直抒胸臆,没有华丽的辞藻,朴实无华,易读性好!大道至简,文风接地气、人品坦荡值得我们新人学习。
《信息早报》原党委书记、总编辑叶建华表示:听了王总的分享增加了自信,王总跨界赋能做得很好:新闻人、作家、书画家多重身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肩,一边落叶一边开花。

《作家报》总编辑张富英在发言中表示:王谨老师德高望重,多才多艺,希望将来可以办一场王谨老师的文学成就成果展。

《中国青年网》汪鑫发言中表示:文学应该为社会服务,能够和老师面对面交流,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希望将来组织更多文学爱好者与王谨老师一起学习互动。

宋铁航在发言中表示: 王谨老师以真实为底色,家国情怀的担当令人感动,期待中国文艺引领世界。又了解到王老师还写书法、搞绘画、写歌词,甚至编剧,真是令人激赏!妥妥的“斜杠青年”呢!期待有机会欣赏王老师更多的艺术创作。

中华文教网主编李月在发言中表示:王谨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正能量,他的热心助人、他的专业见解、他对诚信的坚守,都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就像一座灯塔,在茫茫大海中为我们指引方向;又像一棵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与他相识相知,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幸事。我相信,在他的影响下,会有更多的人传递正能量,坚守诚信,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感恩王谨老师,以笔为剑,书写精彩人生;以心为灯,照亮他人前行之路。

知名评论家、《人民艺术家网》执行主编马金星老师撰写的读后感《家与国使命的担当》中写道:“《家国情怀》悬日月,著书立说载山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家国情怀,不就是共和国每位公民、每位作家,应有的情怀吗?

《向未来出发》著作者张帆,听了王谨老师的分享深受鼓舞,表示《向未来出发》与《家国情怀》一脉相承,借用《向未来出发》开篇的一首小诗“ 六代传承志如虹,砥砺前行映苍穹。前仆后继一代人,家国情怀梦传承。人工智能新纪元,科技腾飞日月新。共产主义为远景,万众一心齐奋进。” 呼应《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是一代代新人应当知行合一传承的文化精髓。

此次“作者面对面”,不仅是一场新闻与文学的思想盛宴,更是一次文艺界的精神洗礼。王谨同志作为党报新闻工作者和人民作家,几十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为党和人民发声,是“铁肩担道义”的时代楷模。生活中平易近人,德艺双馨。以家国情怀拥抱新闻与文学的实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这个变革的时代,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像王谨同志这样的文艺工作者,书写时代、书写人民、书写创新,让家国情怀照亮时代的文明之光。(摄影靳紫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