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资讯>> 自主招生“三大联盟”明年解散 高校制定招生细则 正文

自主招生“三大联盟”明年解散 高校制定招生细则

2014-09-05 15:03 牛伟坤 北京晚报
昨天国新办发布会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提出,明年起自主招生将调整到高考后,自主招生联考方式也不再被允许,这意味着“经营”多年的“北约”、“华约”、“卓越联盟”联考已经走到终点。记者今天上午了解到,北大、清华等高校正在研究出台新的招生细则。而中国科学院大学明年在北京的招生,将不再全部以“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选拔,有可能将一半左右的名额拿出来,按高考成绩录取。

  “小高考”让考生疲于奔命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介绍,高校自主招生从2003年开始启动试点,目前试点学校共有90所,2013年录取考生2.5万名左右。记者了解到,自主招生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北约”、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华约”和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代表的“卓越联盟”三大联盟。到今年上半年,三大联盟一共涵盖国内26所顶级高校,各联盟内高校在自主招生初试中统一命题、统一考试,被公众称之为“小高考”。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社会各界对自主招生联考的质疑声越来越大,主要指向这样的考试形式不仅“掐尖”,还让考生疲于奔命,严重干扰了正常的高考复习;同时三大联盟为了抢生源,在考试时间安排上不断“撞车”,也给考生带来了很多困扰。对此杜玉波明确表示,经过调整后,自主招生将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从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他表示,教育部将尽快制定相关文件,各试点高校也将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高校赶制明年招生细则

  记者上午联系北大、清华等高校的招生部门,北大招办表示具体细则需要学校开招生委员会会议才能确定,一旦确定方案细则后将尽快向社会公布。清华招办一位负责人也表示,具体细则还需要研究。清华肯定会严格遵守国家教育考试的相关政策,如果学校需要进行一些人才选拔的探索,也一定会事先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

  今天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透露,明年该校的招生省份中,仍将涵盖今年招生的10个省市,在此基础上,会酌情考虑增加一两个中科院研究院所所在省份。但是,明年在选拔方式上会有所变化,各省市的招生名额将按照“综合评价”和“统考”两种方式进行分配。比如说,在今年的招生中,北京地区的25个名额全部以“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选拔,即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占70%)、面试成绩(占2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10%)综合评选。而明年在总名额变化不大的基础上,有可能将一半左右的名额拿出来,按高考成绩录取。至于“综合评价”招考的时间,丁仲礼表示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进行。

  改革后吸引力有可能下降

  在采访中,不少教育专家都表示新的政策不仅减少了大学的“掐尖”,还能减少对中学教学秩序的冲击。不过也有名校的招生老师私下表示,担心如此一改又会回到过去“千人赶考千家校”的局面。招生老师们认为,联考从节约考试成本的角度来说是合适的,只要让各高校联合命题、成绩共享、各自录取就行,“即有共通性又保留了自己的选才特色。”

  也有老师猜测,经过改革后,报考自主招生的人数应该会出现明显下降,“现在大部分省市都是出分后填报志愿,等高考后再自主招生,这中间的一个博弈环节就没有了,吸引力自然降低。”来自浙江一所重点中学的班主任对记者说。(记者 张航 牛伟坤)

  相关新闻

  国科大:科学家变身教师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今天早上不到9时,长城脚下、雁栖湖畔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新校区的广场上,传来了嘹亮的军歌声。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级的新生们正汇聚于此,为即将举行的开学典礼暖场。

  据国科大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介绍,今年该校共迎来了6114名博士生,7546名硕士生,以及首批招收的332名本科生,此外还有来自49个国家的346名留学生。研究生将在未来的一年里,分别在国科大的雁栖湖、玉泉路、中关村3个校区的16个学院,参加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将从第二学年开始,进入研究所开展科研实践训练。

  丁仲礼在开学典礼上透露,今后,国科大的基础学院将由北京地区的相关研究所为主承办,比如国科大数学院将由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为主承办,物理学院将由物理研究所为主承办。

  同时,每个学院还将以二级学科为基础,建立专门的教研室,这些教研室将建在研究力量最为雄厚的研究单元中,通过教研室这个平台,国科大本部的专职教师将同从研究所遴选出来的“岗位教授”一起,共同设计本学科的培养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同时组织完成教学和培养工作。“在这样的体制下,一些优秀研究所和优秀科研人员将承担更多的教学工作,他们培养人才的任务将更加繁重,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将从科研人员的身份转变为科教人员。”(记者 牛伟坤)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