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资讯>> 抢救家书 刻不容缓 正文

抢救家书 刻不容缓

2011-07-23 10:08 邢 凯 人民日报海外版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精神需求更加丰富,神州兴起了收藏热。然而,由于过多地掺入了功利色彩,热得有些浮躁,热得缺少文化。为什么收藏?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如果是为了丰富精神生活,提升文化素养,传承民族文化。那么,收藏就不那么神秘、不那么昂贵了。其实,藏品无论大小、贵贱,都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浸润着璀璨多彩的中华文化,因而有着独特的魅力。关心、留意、收藏身边一些细小却有意义的物件,涓涓细流将会汇聚成海洋。我们的博物馆内,有多少珍贵的藏品就是这样保存下来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80封民间家书手稿,就是这样普通而珍贵的藏品。

抢救家书 刻不容缓 

 

 

  民间家书最为普通,但作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一部分,作为生动活泼的民间历史资料,千百年来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的亲情,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演进。一封封普通的民间家书,孤零零地看很难看出其间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当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内在价值就不可估量。

  民间家书具有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双重属性。2005年底,国务院发布的有关通知中,明确规定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献、手稿等,家书就属于手稿之类,是凝结着广大民众丰富情感的载体。该通知还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作为一种通信方式,民间家书在中国绵延两千多年,是上至官僚文人、下至黎民百姓普遍使用的信息沟通手段和情感交流方式,完全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民间家书还具有史料价值。普通百姓的家书中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而这些丰富的信息大都尘封于箱底,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些家书是亲人之间的私密通信,是写给自己信得过的人阅读的,所以家书记叙着真情实感,比其他史料的可信度高,因而更是可靠的史料。家书又是带着感情的史料。亲情作为血缘文化的非物质载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民间家书是亲情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封封带着体温的文字,这样的史料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家书里反映出很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老百姓的生活从前是不被历史记忆的,家书从某种程度恢复了历史的记忆。

  家书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作为中华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集文学、史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包装、纸张等文化元素于一体。许多家书还是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无论是实寄封、明信片、纪念封、首日封,还是各种邮票、卡、证、折,均为集邮爱好者所珍爱,其中各个时期经过实际寄递的家书就更加受到重视。古往今来,信札就是文人收藏的重要品种,其中多数都是情真意切的家书。家书的价值还有许多,对它的认识还在不继深化。

  家书抵万金。然而随着电话、手机、互联网的普及,10多年前还司空见惯的民间家书,如今已难觅踪影了,再过三五十年,恐怕就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了。对待这样宝贵的文化资源,对待这样珍稀的历史资料,岂能任其自然消亡。抢救家书刻不容缓,我们应勉力而行,为国家为子孙留下这份珍贵的遗产。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